翻转水晶杯方向盘……谁穿越了谁?
敦煌壁画中的单肩包
红衣罗汉图(赵孟俯,局部)
越窑青瓷方盒
战国水晶杯
陶制三足炊具
青铜太阳轮
铜卡尺
三星堆出土“火锅”? 近日,随着三星堆遗址的考古重新发掘,三星堆出土的一件文物“陶三足炊具”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被戏称为四川火锅的“祖父”。 事实上,像三星堆“火锅”这样的疑似穿越文物还有很多,涵盖了古代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古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广东人留下的人字拖?
在时尚界,挎包可以说是万能、百搭的经典之作。 其实,挎包从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北壁有一幅壁画。 图中是一位盘着双髻的侍女,一手拿着法杖,一手拿着围巾。 她旁边的树枝上挂着一个豪华的女式包。 包包的款式是永恒的翻盖款式,上面有莲花形状的翻盖和红色条纹。 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
唐代的饰物很多,但男性佩戴较多,女性较少。 就连唐代壁画中出现的女性佩戴香包时也需要穿男装。 你可以想象? 马鞍包等时尚包是唐代男性经常佩戴的。 唐代乾陵的封建领主长石像中,有一些刻有马蹄形状的囊袋。 这种骶髂囊上有一个弧形罩,戴在腰部右下侧。 另外,古代还有“水桶包”,即圆柱形的皮囊。 它的袋身并不是简单地用一块布做成圆筒状,而是分为三部分,下面是袋底。 袋口系着绳子,绳口两端精心制作了小装饰。 唐代端涧墙上的几幅壁画中,男侍者佩戴的圆柱形大香囊体积较大。
不仅有潮流包包,还有很多来自古代的潮流鞋子。 新疆小河墓地出土了一双皮靴。 根据碳14检测结果,距今约3800年,属于我国夏商时期。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皮靴有鞋面和鞋底部分,鞋面也有最基本的划分。 整个靴子由鞋底、前鞋面和后鞋面组成。 中间画了一条红线,两边都穿了红线。 有几个小孔,里面插有羽毛。 将一根羊毛绳在靴筒上缠绕两圈,然后系上。 不得不说,夏商时期的人们还是有网络审美的。 这种时尚表达现在会很受欢迎! 与今天的雪地靴相比,从整体造型、鞋面的分割和制作工艺都非常相似,但用料更加丰富,制作工艺更加精细。
别以为皮鞋是现代发明。 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穿了皮鞋。 这双来自战国时期的“皮鞋”,看上去天真烂漫,舒服极了。 是不是看起来就是白领精英的必备鞋款呢?
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足球鞋,可以说是“一千多年前的足球鞋”。 最重要的是鞋底上的铁钉——类似于现代运动鞋。 这种皮靴的底部镶嵌有15颗铁钉,可以防止比赛时打滑。 鞋面约为3层皮革,由丝绳制成。 鞋底大约有8层皮革,由麻绳制成。 鞋面光滑。 涂有黑色油漆,鞋管外侧有一条带子,用于穿着时收紧。 南宋足球鞋确实功能齐全、质量好、穿着方便。 可以说是良心国货。
元代赵孟俯画《红衣罗汉》图。 菩提树下,一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膝而坐,左手向前伸,掌心向上,呈“受说法介绍”的姿势。 注意,罗汉的下面,有一双大红色的人字拖,和我们穿的人字拖一模一样! 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是……广东人留下的?
1762年,乾隆皇帝仿此画(《仿赵孟俯罗汉像》)。 人物神态、动作、背景、笔法等都严格模仿原画。 只做了一项修改,那就是“人字拖”。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奉行“我不要你感觉,我要我感觉”的原则,这一点在这幅画中得到了体现,把人字拖变成了俗气的红绿对比色风格。
你可能想不到,最初的人字拖风潮是由僧人引领的。 晚至南宋时期,行走的僧侣中就出现了“人字拖”,这是印度僧人带来的。 这种“人字拖”可能起源于印度,然后传到了越南。 据南宋周去非在《岭外戴达达》一书中记载:“交趾人以皮鞋爬行,如今画上爬行的罗汉,以皮为底座,置一根小柱子。”中间有一个骨头头,可以用手指提着,或者用红色的皮革做成十字形,三个头放在皮革的底部,这是燕戴的。朱”。
《红衣罗汉》中僧人的相貌和浓密的胸毛表明他是印度僧人。 南宋周季昌、林廷珪的《五百罗汉》中,红色人字拖也多次出现。
这水晶杯看起来也太……不文明了。
“民以食为天”,古人在饮食上的创造力更是令人惊叹。 此次三星堆出土的“陶三足炊具”有内、外两层,自带鼎腿。 外层可盛水、放置物品,脚可生火。 它既美观又实用。 事实上,这种器具的用途与现代火锅的用途相差甚远。 它的基本功能是炖,用于加热食物或保温。 充其量只能算是古代火锅最早的雏形。 不过,有趣的是,古人很早就有了分开加热食物的意识。 西汉时期甚至出现了分为三格、五格的壶,可以说是九方格的鼻祖。
唯一能与火锅抗衡的,就是街头小吃烧烤了。 那么,古代人也能吃烧烤吗? 答案是肯定的。 西汉时期烤肉架的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1969年,西安市雁行门村出土一件方形铜炉,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设计理念相当先进。 可以看到,上层是一个长槽形炉体,底部有条形孔; 下层为浅板状四足底座,用于盛放炭灰。 这是西汉皇室使用的烧烤炉。 看起来和现代的烧烤炉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西汉时期的吃货可能比现代人更加追求环保,设计了一个底盘来吸收骨灰。 皇家饮食确实有讲究。
火锅和烧烤都有了,我们开始吃饭吧! 接下来的一款古人餐具绝对可以称为“白领同款”。 其名称为“越窑青瓷方盒”。 1984年三国东吴将军朱然墓出土。 是的,现在杭州博物馆里的越窑青瓷方盒就是三国时代的“快餐盒”。 它的形状像一个午餐托盘,并配有一个小勺子。 难道说1800年前的“小白领”就懂得“吃盒饭”吗? 而且一顿饭这么多菜,吃得还算不错!
在杭州博物馆,除了这个疑似穿越的饭盒,必看的就是他们的镇馆之宝——战国水晶杯。 如果说越窑青瓷方盒从材质上还能看出是文物的话,那么这个战国水晶杯就真不是文物了。 乍一看,很多人会想,你确定这不是我家丢失的杯子吗? 确定不是现代盗墓贼埋的?
事实上,这种看上去很像九元包邮的“琉璃”是国宝,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的早期水晶制品。 早在2002年1月18日就被列为国宝,已进入禁止出口文物名单。 最难得的是它是由整块水晶打磨而成,制作难度较高。
1990年10月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一号墓出土。 考古学家对杯中的土壤和墓中的木炭样本进行碳14实验后,得出结论,杯的年代为战国时期,距今约2500年。
在考古发掘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位历史更为悠久的时光穿越者,这就是这件龙山文化条纹灰陶杯。 罩杯侧面有许多皱纹状的图案。 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 最有趣的是杯柄。 只有一个手柄。 如果不是这么破的话,看起来和现代人用的杯子没什么区别。 出土于河南郑州一处古聚落遗址。 专家确定它已有4000年的历史。
这是……外星人的“方向盘”吗?
说到历史上疑似时间旅行者,就不得不提一个人。 这个人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时间旅行者,因为他的想法是如此超前。 他就是王莽。 看看王莽的想象力有多大。 首先,有一系列相当现代的政策,比如土地国有化、废除奴隶制、向商人提供无息贷款、政府价格管制等。
其次,王莽也是一名科技爱好者。 为了鼓励科学研究,据说他甚至亲手解剖人体。 因此,他被儒家视为一个神奇而聪明的人。 当时,一个人将羽毛制成的翅膀戴在身上,然后他就可以短时间滑翔一百或十步。 王莽听说后立即将他召见,鼓励他继续试飞。
王莽的独特之处,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 《汉书》这样描述王莽的妻子:“莽妻迎之,衣不拖地,布覆膝”。 意思是王莽的妻子迎宾时所穿的裙子只到膝盖。 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行为绝对被认为是异类。
那么,有没有证据表明王莽是时间旅行者呢? 确实有这样一件文物,那就是北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新邙青铜卡尺”。 据考证,其制作于公元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 这种卡尺无论从原理、性能还是用途上,都与现代游标卡尺非常相似,但比西方早了1700多年。 虽然王莽发明的青铜卡尺只能依靠指示线,而且还需要人工目测来计算长度单位“分”以下的数据,但结合当时的古代技术,这种卡尺已经非常精确了。
除了最近热搜的“火锅”之外,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个穿越时空的“方向盘”。 其学名“青铜太阳轮形”,共有6枚,最大的一枚直径85厘米。 它们采用分体铸造法铸造而成,中央有一个像轮毂一样的大圆包,周围等分着5道光线,最外侧有一个圆圈将5道光线连接起来。
到底是什么? 盾牌装饰、车轮碎片、方向盘……自出土之日起,它的用途就引起了公众和专家的不断猜测。 与它的使用一样令人困惑的是工艺问题:几千年前的古蜀人是如何制作标准的五分圆的? 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这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古蜀国当时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这么复杂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呢?
对于太阳轮状器物的使用,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它是古蜀人太阳崇拜的表现。 古蜀人制作了日轮状的器物,可用于庙宇供奉,也可用于祭祀。 的工具。
其实,考古文物中的这些所谓“旅行”物品,只是人们惊叹于古人精湛技艺的大胆猜想。 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 毕竟我们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从历史中传承下来的。 很多经验其实很早就融入到了我们的思维中,并代代相传。 所以,历史上就有这样一段“旅行时光”。 ” 项目,这并不奇怪。
文/记者 陈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