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中山陵
2011年10月10日是震惊中国和世界的19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在临近周年纪念日的一个特殊日子,国庆假期,10月4日下午,我专程随旅游团来到南京,拜会孙中山先生,表达哀悼。
参观完南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怀着悲愤,汽车驶向中山陵所在的金陵山。 导游说,到了南京,如果不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过一半的南京。 虽然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吸引人、最有名的一处。
穿过喧闹的市区后,车子来到了中山陵所在的景区。 走了大约一公里的林荫小道,我们到达了中山陵正门的牌楼。 这是一个半月形的广场,四周松柏、梧桐环绕。 树木非常茂密,树龄也很多年了。 走在下面,诡异而威压。 游人不禁心生敬畏和肃穆之感。
太阳正在落山,光线开始暗淡。 游客在半月广场来来往往。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临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游客数量比往年增加了数倍。广场南面有一个八角形石台。 平台上有一个两耳三足的铜鼎。 是中山陵的纪念装饰品之一。 鼎一侧铸有“智、仁、勇”三个大字。 鼎内有一块六角形铜匾,上面刻有戴继涛母亲所写的《孝经》全文。
从广场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石牌坊,四楹三门。 牌楼琉璃瓦为深蓝色,与国民党“蓝天白日”旗帜的主色调一致。 额头正中,有一个金光闪闪的“博爱”二字,这是中山先生的手迹。 最初出自唐代韩愈《元道》中的“博爱即仁”这句话。 据说,中山先生生前最爱题下这两个字作为礼物。 回顾孙中山先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毕生献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独立自由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博爱”二字是对他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他的生命。
从博爱广场向前走,有一条长约一里、宽数十米的墓道。 墓道的尽头是平台广场,平台广场之上是陵墓的主要区域。 墓道两侧的杉树、杜松树、银杏树、红枫树,高大挺拔。 他们大多拥抱树木,面对面。 它们取代了古代使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 整个陵墓呈“木二重奏”状。 Duo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钟。 朵声音洪亮,传得很远,有“使世界开明”的隐喻意义。 陵墓选择这样的图案,让人想起孙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其目的也是为了警示后人。 登上平台广场,正对面是一座宏伟的三拱门。 三拱门中门横额上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 《礼云》中“大道之行,亦是苍生之天下”,意思是国家不是任何一家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每一个人的天下。 这是孙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对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诠释。
可惜的是,当我走到“天下为公”牌坊时,陵墓区准时下班了,这给我欣喜地来到这里留下了一系列无尽的遗憾,所以我只得看看牌坊并叹了一会儿。 幸好牌坊下的大门是空心的。 透过洞口,我举起相机,放大,拍了几张碑亭的照片。 可以看到,亭中央的巨石碑上,刻着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书24个镀金大字:“中国国民党在此安葬孙总理先生,6月1日,中华民国十八年。” 据说,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撰写碑文、墓志铭等,但花了两年时间才写完。 大家都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成就无法用言语来概括,所以干脆不写碑文,而采用现在的形式。
为了体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中山陵沿袭古代依山建陵的做法,将陵墓建在整个陵墓的最高点,海拔约160米。等级。 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坚持中轴对称,给人一种合法、庄严的感觉。 沿坡而上,有陵门、碑亭、祭堂、祭堂后墓室等建筑。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 这里视野开阔,气候宜人。 确实是建陵的好地方。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院长时,灵谷寺方丈、和尚就向他推荐了这片“前有平川,后有青山”的风水宝地。 中山先生临终前嘱咐道:“我死后,可以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下。南京是临时政府成立的地方,我不会忘记1911年的辛亥革命。” 中山先生在南京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中山先生来说却非常重要。 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远道而来,未能入陵一睹孙中山先生的风采,就在“天下有共同”纪念馆前的平台广场上停下来悼念孙中山先生。牌坊,叹胜景,浮想联翩。 放眼望去,中山陵前是辽阔的平原,背后是雄伟的青山。 场面十分壮观。 周围的纪念性建筑如群星捧月,环绕中山陵,构成了中山陵风景区的主要景观。 它们都是著名建筑师的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时间不允许,无法一一参观,这是此行的缺憾。 当我们走出陵区时,天色已经很晚了,景区内和路边都亮起了灯。 每个人都对回到旅行车的旅程感到遗憾。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一眨眼一个世纪过去了。 本世纪以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政治到人的灵魂,从经济到民族复兴,这些变化或许正是孙中山先生所希望看到的。 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而奋斗,屡战屡胜,不屈不挠。 最终在他的影响下,各方力量联合起来,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政权。 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 虽然后来国共两党多次反目成仇,但国家一直在前进。 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改造人民灵魂的任务,由中国共产党完成了。
想到这里,我愈发感到这次中山陵之行的非凡意义。 在全国和世界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前往中山陵风景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是我最大的满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