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伟:努力进入中国书法的审美核心

2024-05-16 -

努力进入中国书法的审美内核

张胜伟

我学习书法二十多年了,其中对行书研究得最多。 学习其他书法风格似乎只是补充了行书的营养,让我心中的“圣塔”更高,创造出更新鲜的风格。 我认为草书是书法“五体”中最难的。 困难在于简单、伟大、真实。 而如果说书法的精美,那一定是行书了。 草书的惊心动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法家的学识和气度。 行书的动人之处,尤在于其工艺的深邃微妙。 当我和同行讨论书法时,我常说草书是书法家必学的课程,是必经的考试。 只有草书区别明显了,我才能钻研其他风格,这样才不会手足无措。 人们问我从哪里开始学习行文? 我肯定会说:王羲之。 王羲之的笔法之精妙,天下无二。 如果你实践一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王羲之妙,王羲之难。 首先,困难在于原著早已消失。 据说在宋代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我们这一代呢? 其次,困难在于人们精神境界的差异。 几千年过去了,古今的“文化背景”相差甚远。 “魏晋风”早已泯灭。 在当今物质极度膨胀的时代,在无力的笼罩下,人们不得不回避功利主义来从事书法。 这几乎是太令人期待了。 如今的人们怎样才能真正步入晋人风格呢?

二王尺牍哪个版本好_二王尺牍_二王尺牍艺术风格特点

不过,向王羲之学习,或者向“二王”学习,仍然是学习书法的正道。 这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学习。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学习“王”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把水墨和刻画结合起来学习。 例如,怀仁纪王的《圣教序》与《兰亭序》(唐代摹本)或《二王尺简》一起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仔细观察笔法,避免因线条生硬而失去神韵,而且有利于强筋骨、显风神。 二是在“二王”铁血中探寻信息、求真。 我们可以向颜鲁公、杨景都、苏东坡、糜向阳等人学习,当然也可以参考魏晋遗存来认识和研究,从而追本溯源,还原真实。三是要研究笔墨史,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看笔墨。我认为笔墨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段:阶段: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当代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法”应该是指魏晋时期的笔法,而不能指代。总体上古代,在东晋时期,秦汉篆书、官法被称为古法。工具和材料的开发。 练书法的人一定不知道这一点,更不能把书写方法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 四是探索其他书法风格。 后来出现的行书体与其他书法体裁有着广泛的联系。 对此,我更注重在碑简中寻求自然、纯真的元素。

展览主导了当代书法语境。 随着工作意识和展示功能的强化,书法的工具性逐渐弱化。 人们注重“视觉冲击力”,这是展览机制下的必然。 写“王”字的书法家,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字迹。 很多人不明白书法演变的规律。 他们不明白,铁血书法放大后,必须遵循一整套新的书法技法,才能防止出现线条。 苍白而瘦弱。 很多人忽视了自己作为书写主体的核心地位,大面积趋同、跟风,这与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在“两个假王”的喧嚣声中,人们“遗憾地通缉”。 在我看来,所谓“两个伪王”最大的特点就是写作上缺乏主观精神。 书法家们纷纷效仿,一些风格化的套路在书法界十分流行。 此类作品除了技法粗放外,还具有风格化和精神空虚的特点。 如果灵魂没了,肉身突然可见,那还算什么艺术? 所谓“横向做法”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因此,在这样的书法文化背景下,书法家保持敏锐的头脑、艺术的独立性、坚定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记得沉鹏先生多年前说过一句话:让诗歌拯救中国书法。 我学了行书,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我就通过表达我的“诗”来寻找出路。 我认为诗意之美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之美的核心内容和要素。 诗歌是艺术的灵魂。 它超越并超越有形的事物。 理解和把握它取决于人们捕捉情感和表达的能力。 诗意的表达和扩展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不主张抄袭古人、抄袭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无法抄袭古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自由、高贵的精神。 复制自己是懒惰、创造力耗尽和艺术垂死的标志。 几年来,这一理念指导着我进行正确的、“可持续”的草书学习,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的成绩。 先后荣获“林散志奖”、“年度优秀作品奖”、“青年展优秀奖”、“兰亭奖”、“翁同和奖”。 我的行书在书法界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关于我的行书作品,刘恒先生曾在《别具一格、面目不同——评张胜伟行书》一文中详细论述过。 刘先生认为,我对点画、字形的运用与传统的“法提”风格有很大不同,表现出明显的“碑派”倾向。 写作避免了流畅、优雅、雅致等传统标准范式。 除了文中没有明确说明我对诗歌的解读之外,我的表演理念、技术分析等都没有逃过我丈夫的慧眼。 包括我在尽量让自己和主流的文笔保持距离,显得有点“另类”。 我想,通过远离当下的潮流,我或许能够更接近中国书法的审美核心。

张胜伟先生获奖记录:

1988年

荣获首届榆林市青少年书法大赛一等奖。

1990年

荣获榆林市“怀远杯”书法比赛一等奖。

1993年

荣获榆林市“精神文明建设”书法大赛一等奖。

1996年

荣获榆林市“诚信建设”书法大赛一等奖。

获陕西省“诚信建设”书法大赛二等奖。

2000年

荣获陕西省人口普查书画大赛一等奖。

荣获榆林市第二届诚信建设书画展一等奖。

2002年

全国“双城杯”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参与主办)获陕西省十佳奖、全国优秀奖。

2003年

入选今日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大众书风评价展。

参加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2004年

参加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荣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优秀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首届全国青海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入围第二届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第八届全国征文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参加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比赛(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2005年

参加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第二届杏花村汾酒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荣获全国书法大赛(中国书法协会主办)洗女士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书法展获优秀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2006年

参加首届全国行书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首届全国草书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荣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弗兰克奖优秀作品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特等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2007年

入围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入选“中华情”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荣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全国书法家代表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2008年

参加首届全国画册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第二届全国草书艺术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入选全国书法千人千幅作品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首届全国画册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2009年

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家馆奖优秀作品奖(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今年起,他被评为榆林市“中青年专家”。

2010年

参加第三届全国扇子书法艺术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入选全国书法五百名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被榆林市授予全市“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

2011年

参加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第三届林散之书法双年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荣获林散之奖

荣获2011中国书法年度优秀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8月24日,“诗意追寻——张胜伟书法作品展”开幕式在陕西省美术馆隆重举行。 《张胜伟书法作品集》和《张胜伟散文书法集》同时出版。 张胜伟书法研讨会在陕西省美术馆举办。

2012年

参加第二届全国画册书法展(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荣获第三届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获第二届“北兰亭”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2013年

荣获第四届中国书画奖优秀作品奖(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荣获第二届翁同和书法奖翁同和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放眼长安——榆林十位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在西安良宝楼举办

2014年

在中国书法协会培训中心高级学科班学习

2015年

荣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家馆奖二等奖(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入选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批”人才,享受省级专家津贴

当选为全国书法家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第七届全国书法家代表大会

2016年

建党95周年全国书法名家作品展(特邀)展出(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第十二届国际书法作品展(特邀)(中国书法协会主办)

参加兰亭风雅——兰亭奖五位书法家作品展

参加第四届兰亭雅集42人

聘为中国书法协会培训中心教授、第九导师工作室导师

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文学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全国文学代表大会

2017年

8月,担任第四届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委。

聘为中国书法协会培训中心教授、第十导师工作室导师

6月书法出版社出版张胜伟个人书法理论专着《书法艺术》

被中国书法协会聘为第七届书法委员会委员

参加中国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品展(特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

10月,作品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民族脊梁——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书法展”(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主办)中国书法协会)

11月,书法艺术——张胜伟书法作品展暨“书法艺术”新闻发布会在西安力邦艺术港举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市北村委会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