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尘封后,江北东邵村邵全林故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工人们正在修复横梁。记者刘波摄
马头墙、石牌坊、青砖黛瓦、飞檐斗拱……11月12日,在江北区庄桥街道东邵村,一栋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老建筑里传来工人忙碌的声音,这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邵泉林故居正在修缮。
这座清朝中后期的建筑曾被改建成仓库
邵泉林,原名邵君元,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作家,1906年出生于重庆,4岁时被父亲带回宁波老家,一直生活在庄桥,直到1919年。可以说,东邵村老房子就是承载着他童年记忆的地方。
有关资料显示,邵全林故居现存建筑三栋、院落三进,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故居整体布局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中轴线由门楼、前厅、后厅组成;门楼三开间,硬山顶,挑梁通梁混合结构。邵全林故居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研究价值,于1986年5月被公布为江北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东邵村村委书记应永国介绍,故居两侧的配房曾是分配给村民居住的。20世纪60年代,由于生产需要,当时的生产队将故居正厅改建为仓库。
“当时物资匮乏,生产队就把很多木板从房梁上拆下来,挪作他用,对故居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应永国说,到了2000年,村民不再种地,因存在安全隐患,这里就关闭了,不再使用。
记者在现场看到,正殿原有的三个门道均用砖头封闭,两根柱子之间的门槛也被拆除,这里的确被改建成了一间方形仓库。
东邵村与江北文物保护所共同出资修缮故居
一方面是故居过去遭受的破坏,另一方面是故居修建年代久远。多年来,每逢台风、大雨,村干部总会担心故居的安全,前去查看。多年来,村里对故居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修缮,但由于资金有限,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为了更好地保护故居,今年村里决定出资进行彻底修缮,同时还获得了江北区文物管理处的部分资金支持。
“我们现在计划把受损的地方全部修复,把这里原本的面貌呈现出来。”应永国告诉记者,10月8日,邵泉林故居修缮工作正式开工,预计12月中旬完工。
对于故居的未来,东邵村有更长远的规划。“未来我们计划把这里改造成邵泉林纪念馆,向年轻一代讲述他的故事,延续红色基因。”应永国说。
附录:邵全林简历
1906年,邵泉林出生于重庆。1920年,邵泉林离开宁波前往上海,先后就读于复旦中学、复旦大学经济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1月起,历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反帝反战同盟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1971年6月10日,在狱中病逝。主编有《东南战线》、《浙江潮》、《人民文学》等刊物。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英雄》、《喜酒》、《留客栈》等;剧本有《吉夕》、《麒麟村》等;译作有《意外的惊喜》、《受辱与受害》、《阴影与黎明》等,文艺理论著作有《邵全麟评点选集》等百万字理论专著。1979年9月21日,举行邵全麟追悼会,宣布恢复名誉,平反。
宁波晚报记者陶妮、通讯员张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