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鉴定角度探讨清代玉器的阶段及具体特征

2024-10-25 -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1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皇帝《会昌五老》中玉山详图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15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乾隆《游秋山记》中玉山详图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1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乾隆御山防洪图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17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光绪玉册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十八 清代翡翠雕龙带钩,北京朝阳区荣禄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19 清代玉雕太白醉摆件 佩银斋藏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20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皇帝制白玉蚩尤戒指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21 明代蓝宝石螭纹戒指、清代蓝宝石兽面钟形吊坠、佩印斋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22:奥斯曼帝国,约17世纪至18世纪初,全雕马赛克、树叶纹玉碗,北京文物公司藏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图23 清乾隆 清代青花玉“瓜重叠”御诗洗,首都博物馆藏

如果说玉料的源源不断进贡为清代中期玉雕业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那么乾隆皇帝对玉的喜爱则是决定性因素。乾隆在位60年,正值清朝的鼎盛时期。他对各种工艺品特别是玉雕十分推崇。原为内务部制造办公室属下的玉工。乾隆年间,新建了如意阁,还设立了玉工场,为皇室供应玉石。这一时期,民间制玉作坊较有名于北京、苏州、两淮、杭州、江宁等地。北京玉器大师众多,玉器品种齐全。苏左玉器继承了传统优点,以工艺精湛而著称;两淮盐郑善用大块山料,以制作玉山子而闻名。如果宫内玉工短缺,政府还可以从苏州织造、两淮盐政等实力雄厚的民间作坊抽调工人。乾隆时期的宫廷玉雕中,有《会昌五老图》(图14)、《秋山行图》(图15)、《大禹治水图》(图16)等大型玉雕。以其大、厚、形状准确而闻名。它最初由宫廷玉工设计,后由两淮盐务局管辖的扬州工匠雕刻而成。另一方面,这种制作方式也促进了民间玉雕业的发展,使得民间玉雕作品不逊于宫廷玉雕作品。除传统的大型玉雕外,还有清代中期的玉雕,如碗、杯、瓶、炉等器物,香囊、卡片、挂件等饰物,以及书房用具等。各类玉雕均选用上等材料,图案华丽,雕刻精细。

以乾隆皇帝作品为代表的清代中期玉器极其华丽、精美,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但由于不必要的排场、繁琐,使玉器失去了朴实、质朴、自然和传统的审美特征,变得媚俗、浮夸。 。俗话说,物极必反。到达巅峰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逐渐衰落的景象。

三、清末玉雕业的衰落

学者们检索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的御诗,发现没有一首诗提及与新疆开采玉石和进贡有关的事情。据此,他们推测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一样的。另据记载,嘉庆十七年,朝廷下令减少每年进贡玉石的数量。此时,新疆贡玉已勉强维持。与乾隆时期一次性运输数万公斤贡玉相比,是远远落后的。而嘉庆以后的道光帝则标榜节俭。他即位之初,就下令新疆和田、莎车两地事务大臣暂停对新疆贡玉的监管,因为“宫中尚存玉石甚多,足用”。 。从此,国家实力逐渐衰落。此外,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侵京、义和团运动等国内外麻烦不断加剧。苏州、扬州、北京等地的玉雕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工、料短缺的情况。新疆一年一度的玉石贡品也未能恢复。

荣禄墓_荣禄墓_荣禄墓

随着玉石产量逐渐衰落,虽然有一定产量,但工艺却日趋粗糙。例如,雕刻的花草树木不再具有曾经的生动的自然形象,而只是两侧倾斜的突起所取代;花卉图案不再精心雕琢枝叶穿插的形状,花叶卷曲,而多为平面、浅浮雕。器物的轮廓往往比较潦草,转折不明;很多陈设、人物、山峦,甚至本应圆雕的小玉佩的背面,工艺都比较粗糙。图十七中的玉册出自光绪年间,虽然这种玉器是十九世纪宫廷制作的,但与乾隆时期的玉器相比,其质量有限,裂纹和杂质开始增多,这也反映出玉石原料的短缺。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太后对翡翠器物十分偏爱,并大量制作翡翠器物来犒赏亲人(图18)。当时,制造处和如意阁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几乎被毁。瘫痪了,皇宫用的玉石需要从民间购买定制。因此,清末各类玉器中加入了大量以工艺精湛、色彩鲜艳着称的私人作坊制作的翡翠器物。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对玉雕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图19)。

5. 清代仿古玉器

在宋元明复古艺术风格的影响下,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崇尚“师古”、“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因此,清代玉器在很多方面都是对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各类仿古玉石数量众多。

清代玉器具有独特的历史条件。它是在继承我国新石器时代以来传承的玉雕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为了统治者的需要。历代制作的古代礼器在造型和装饰上都有所体现。并加以丰富和完善,以满足皇帝在禅宗祀奉、郊祭等一系列重大仪式中使用的要求。其次,乾隆皇帝极力主张借鉴古代玉器和铜礼器作为新玉器造型和装饰的参考,以反对当时普遍流行的装饰甜俗、工艺繁琐的“新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玉器。宫廷玉匠制作的这类玉器,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辉煌时代,彰显统治者的品格。因此,很多器物上都有乾隆朝的铭文。”有学者认为,桂、碧等玉器原本是玉质礼器的形状,往往饰有“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的款式,只有少数情况下才出现这种情况。加上“乾隆仿古”样式;但如原本为铜制礼器造型的鼎玉器,如簋、簋等,往往饰有“乾隆仿古”或“清乾隆仿古”样式。除上述两类仿古玉器外,还有在“穆古”等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下,用古玉制作或改造而成的各类玉器,如蚩尤戒指、韘形挂件、刻花等。帝王诗。顾玉贵等. (图 20)。另一种始于明末并延续至今,以营利为目的,故意残害左钦,企图混淆生产年代,试图误导玉器的玉器,被称为假古玉(图21) 。假仿古玉与仿古玉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既然是为了盈利,那么它的成本就必须最小化。因此,笔者认为,大多数假古玉在质地、工艺、尺寸以及与生产成本相关的诸多方面都无法与仿古玉和真古玉相比。例如,假古玉为了尽量减少生产投资,应尽可能使用带有边皮的劣质玉料;为了达到既古朴又朴素的效果,同时又掩盖纹理缺陷,假古玉需要做成清爽的颜色;而且为了节省工时,它的做工一定要厚。因此,大部分清代仿古玉器作品仍可从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鉴别。

6. 特雷斯坦的玉石痕迹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新疆地方官员和部落首领以大量伊斯兰风格玉器进贡清廷。经乾隆皇帝考证,称其为“亨都斯坦玉(器)”。 原本是一个古老国家的名字。据清代乾隆二十七年所成《西域全图》对照,该国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所谓特拉斯坦玉器的主要生产时间和地点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约15至18世纪中亚至东欧的玉雕;二是约15至18世纪中亚至东欧的玉雕;二是17世纪初期至19世纪初期来自南亚的玉雕; 17世纪初至18世纪初从西亚到东欧的玉雕;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来自中亚东部新疆和田的玉雕。地区模仿。第五种是大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东亚清帝国的仿制品。由于制作特拉斯坦玉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古代帖木儿帝国、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波斯萨法维王朝等)都信奉伊斯兰教,玉雕风格也大同小异,因此,被学术界统称为“伊斯兰玉”。特雷古斯坦玉器主要分为食器和杂器两大类。食品容器包括碗、盘、杯、壶、盒、罐、勺等(图22)。杂器有笔室、烛台、香炉、古兰经座、背带、剑柄、火药筒等。所用玉料为透闪石、阳起石软玉,质地与新疆和田玉相同。它们多呈青色、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特雷斯坦玉追求纯粹的审美效果,一器一色,没有花哨的着色方法。但也有的玉石上镶有金银丝和红、绿、黄、蓝宝石或琉璃。与中国传统玉器相比,呈现出独特的阿拉伯装饰艺术风格。赫多斯坦玉器的制作工艺多是将玉料削成薄坯,然后进行两面切割,使器物薄、轻、晶莹;器物的整体或细节造型多模仿伊斯兰地区常见的动植物。它们经过装饰;图案题材表现写实,主要有荷花、菊花、罂粟、玫瑰、蜀葵、百合、水仙、石竹等;装饰多采用隐平面浅浮雕,构图繁复、细腻、细致。用金银丝、红祖母绿、杂色玻璃镶嵌的玉石,达到了“入发不留斧凿痕”的艺术效果。特雷古斯坦玉器以其精美绝伦、细腻剔透迎合了乾隆时期的繁荣富丽,深受统治者的喜爱。乾隆皇帝命内务部制造办专门设立了一个专门雕琢赫多斯坦玉器的任务。他制作的玉器被称为“西范作品”或“范作品”(图23)。俗话说:“上位之好,下位之差”。由于乾隆皇帝的称赞,引起了朝野双方的追捧,来自特雷斯坦的玉器很快就流入京城的民间玉器店,仿制之风愈演愈烈,于是出现了“仿藏作品”。 “新型玉器,其中以典雅动人的莨苕卷叶纹装饰手法影响最为深远,已发展成为北京地区京左玉器的一大特色。

综上所述,清代玉器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玉器发展的最高峰,不仅能吸收传统制玉工艺的养分,而且将高度复杂的工艺与华丽绚丽的玉器融为一体。多样的装饰风格和时代精神,开创了中国玉文化的新风格。艺术成就空前繁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