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司马光的奢靡辉煌
真宗天熙三年(1019年),司马光出生于河南光山。 其父司马炽时任光山县令,故姓光。
司马光自幼才华横溢,勤奋好学。 在父亲的教导下,7岁的他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阐述书中的主要思想。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年轻的司马光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述了流传后人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宋仁宗宝元初年,刚满20岁的司马光考中了进士。 按照朝廷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必须参加“婚礼喜宴”。 宴会上,皇帝赐给每位新进士一朵大红花,以示荣耀。 面对如此隆重的场合,所有新进士都带着皇帝赐予的大红花,异常高兴,唯独司马光没有戴。 《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生性不喜奢靡,闻婚宴不戴花……”
“生性厌恶奢靡”的司马光,对于财产和物质享受也有着非常淡漠的看法。 他“对事物漠不关心,对事物没有什么好的兴趣”。 他终日以粗茶粗粮为生,虽为官却廉洁节俭。 他在洛阳编纂《资治通鉴》时,家里极其狭小简陋,不得不修建一个地下室作为书房和工作室。 同样住在洛阳的大臣王恭臣有一套非常豪华的房子,中殿三层,上层叫朝天阁。 洛阳人戏称:“王家在天,司马在地”。
司马光年老体弱时,一位朋友想花五十万元买一名侍女侍奉他。 司马光婉言谢绝:“几十年来,我饭里不敢有肉,衣服里不敢有真丝,一直戴着玉兰花。” 粗布,竟敢拿五十万换一个丫鬟?”
更可悲的是,妻子去世后,生活贫困的司马光无力承担妻子的丧葬费用,只好卖掉仅有的三公顷土地,埋葬了妻子。 《宋史·司马光传》云:“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地埋葬,余生衣食贫寒。” 他和他的妻子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孩子了,妻子想让他纳妾生个儿子。 但他拒绝了这位女士的好意。 那位女士偷偷地买了一个漂亮的女人放在卧室里,并借口一些借口出去了。 司马光视而不见,不理会,去书房看书。 美人追到书房,开始调情,司马光却不为所动,这让美人失望了。
夫人不甘心,暗中与母亲商量,为司马光安排一名美丽的侍女。 夫人以赏花为名,邀请司马光到娘家去,然后又借口躲避母亲。 美女来到司马光面前,却被司马光愤怒地击退了。 事后,人们无不钦佩司马光的刚直品格。
后来,司马光收养了弟弟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对于养子,司马光也经常教导他要俭朴生活,做诚实人。 在名篇《寻见食康》中,司马光谆谆恳切地教导说:“吾出身汉族,世代承袭纯真,生性不喜奢靡。” “人人都以奢侈为荣,我心里却只想着节俭。” “为了美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说:“奢欲多,君子多欲,贪图富贵,则徒祸;小人多欲,用用过度,毁家丧命。为官就必须行贿,住在乡下就必须偷窃,所以说“奢侈是大祸”,历史上司马光也举了很多因立功名的例子。节俭因奢侈而失败,屡次告诫后人。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后,67岁的司马光被任命为宰相。 因病,司马光行走困难,于是允许他每三天上朝一次,不需行礼,但司马光谢绝了。 皇帝无奈,只得下旨,请司马光的养子司马康协助司马光入朝,共议朝政。
一年多后,辛苦劳作的司马光像春蚕一样吐出了最后一根丝。 太后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 她取消了原定参加明堂落成的仪式,亲自去向皇帝吊唁。 京城的百姓得知后,纷纷前去瞻仰。 有的甚至卖掉自己的衣服来参加祭奠仪式。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哭声。 由此可见司马光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韩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