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摘要3--中国古代陵墓神道石刻探讨

2024-04-16 -

神道石刻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墓主生前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 历代神道石雕的内容主要有石柱、石兽、石人(包括文武官员、使节、守陵将军、宫廷太监等)、石碑等,大部分为石质雕像,有时野兽也可以作为研究参考。 神道石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皇陵制度发展变化的某些方面,是古代陵墓分期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据唐代冯岩《封氏闻见笔记》记载,神道石刻起源于秦汉:“自秦汉以来,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皇帝墓前有石马,大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都装饰着墓脊,就像《古墓丽影》中的大象和侍卫一样。他们的一生。” 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等其他文献记载分析,汉光武帝原墓前可能曾有神道石刻,但迄今为止尚无神道石刻。东汉皇陵中的神道石刻缺乏确凿证据。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古代陵墓神道石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发展顺序。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来看,梁文帝修建陵墓(江苏丹阳),北魏孝文帝修建长陵(河南洛阳),高宗皇帝乾陵和武则天修建陵墓。唐代(陕西干县)、宋太祖永昌陵(河南巩义)、明太祖孝陵(江苏南京)-明成祖长陵(北京昌平)等,都是重要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神道石刻发展变化的节点。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皇陵制度逐渐复兴的阶段。 从东汉时期传承下来,墓葬神道石刻体系开始形成。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应该是中国古代皇陵神道石刻的起源。 唐代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鼎盛时期,皇陵制度在此时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神道石刻尤其是石像制作制度基本定型的时期。 柱子、动物、石人的基本组合和顺序都确立了,受到后人的尊重。 唐代以后,中国古代皇陵制度经历了停滞(五朝至元)和创新发展(明清)两个历史阶段。 前后约一千年,是墓葬石刻的完善时期。 这一时期,墓葬石刻的组合和排列不断调整和完善,直到明成祖长陵基本形成固定的格局。

(作者为南开大学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