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黄泽寺摩崖造像_吉川
广延吉灭#悬崖入像图/吉川 广元市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流经境内。广元自古就是川北重镇。素有“一人守关,无人能开”的剑门关,雄伟地矗立在广元北部的大、小剑山之间。因此,广元被誉为“川北门户”。南北朝末年及唐代,广元称利州。正是在这个时期,历时300多年,广元嘉陵江西岸五龙山石壁上开凿了规模宏大的摩崖石窟。现存窟龛57个,佛像1200余尊。因武则天出生于广元,武周皇帝在位期间,重修摩崖造像前的川主寺,取名黄泽寺。因此,广元的这组摩崖造像现在被称为黄泽寺摩崖造像。我国石窟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时期。最早的石窟寺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这种形式的佛教寺庙起源于古印度。它利用山壁开凿洞窟,在洞内石壁上刻龛,供佛教徒修行禅修。有的洞窟还供僧侣绕塔礼佛的雕塑。中心塔柱及此类洞称为支提洞(塔庙洞)。古印度石窟寺的形式在北魏时期传入中国。中国僧人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五洲山悬崖上开凿建造石窟寺。中国僧侣还在洞内和石壁上雕刻佛像,形成中国风格的石窟寺。与此同时,甘肃敦煌、甘肃麦积山、河南洛阳龙门、四川广元等地也开始开凿石窟、雕刻造像。广元黄泽寺石窟寺的发掘始于北魏末年。
广元很少有石窟寺有佛龛供僧人修行。大多是悬崖峭壁上雕刻的佛像,为佛教徒提供崇拜神像和道场。黄泽寺最著名的摩崖造像是开凿于北魏末年的中柱石窟和唐初的大佛石窟。中央塔石窟是黄泽寺最古老的造像,也是四川唯一的中央柱洞。它继承了古印度支提石窟的结构,在洞中央雕刻了一根中心柱。与印度奇蒂石窟的碗状石柱不同,皇泽寺的中心柱是一根方形石柱,四面雕刻着浮雕和图案。洞内三壁浮雕一个大龛、两个小龛。其中三个大龛内各有一尊佛和二侍者,即左右各有一坐佛和一立菩萨。三个佛龛环绕中央石柱,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小世界。大佛石窟是黄泽寺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造像群。始建于隋文帝四子杨修,完成于唐初。大佛洞为马蹄形平面圆顶形洞,高7米,宽6米,深3.6米。洞内雕有一佛(阿弥陀佛)、二声闻(阿难、迦叶)、二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共有七尊强者雕像,洞后壁还浮雕天龙八尊。纵观皇泽寺的佛像,北魏时期的造像趋于古朴,而唐代造像的雕刻技艺则更为纯熟。造像形神兼备,色彩绚丽,风格光芒四射,达到了石雕艺术的较高水平。广元黄泽寺摩崖石刻是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佛教在四川传播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1961年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