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的儿子回到家乡祭祖,发现子孙对父亲的评价不高。
前不久,我和朋友开车来到了离家乡不远的安徽金寨梅山湖边的槐树湾乡码头村。 生活在小镇里,在河两岸静谧的青山之下,略显繁华。 当地的热心人士带领我们沿着拐角处的小路到达左侧的山上。 再左转,来到一所房子前。 这是一座典雅的红房子,有点像纪念馆。 门前没有任何书面标志。 我们走进了房子。 墙上贴满了照片,进门的门上写着王明的介绍。
原来,这是当地人为出生在这个村子的知名人物陈绍宇修建的故居。 王明,原名陈绍玉,字鲁庆,安徽金寨古碑区双石乡(时属安徽六安金寨怀)舒湾乡墩村人。 他的原名是陈少宇。 他的宇字紧挨着火字,就像他的弟弟叫陈绍伟一样。 不过,火字的喻字毕竟太少见,所以后来就改成了喻字。
左边的红房子
金家寨位于安徽、河南交界处。 街道西墙上有六安、商城、固始三县的界碑。 故有“鸡鸣闻两省,狗吠闻三县”之称。 这座皖西边陲小镇,群山环抱,山水环绕,关村环绕。 历史上,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金寨县有六座主要山脉和两条主要河流。 著名的石河、郫河就发源于这里,贯穿全境。 金家寨位于石河上游张公山麓,以狮子岭头为界,分为上、下码头两个区块。 金家寨盛产竹、杉等山物,还有铁、木炭。 浉河下游的商人常常带着粮食、盐等生活用品来购买山产品。
王明的父亲陈家伟,字丙森,号品芝,幼年就读于私塾。 他擅长书法和计算,算得上是一位乡村人才。 于是,他后来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山货店,名叫“陈隆昌”。 虽然是个小生意,但他的生活比一般农民好,所以他有一些钱可以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 王明6岁时,他已经6岁了。 当时,父亲送他去私立学校读书。 那时,父亲的生意蒸蒸日上。 刚入学的王明写了一首七韵诗来形容商业的繁荣景象:金家寨离石河畔,居民商贾万千。 悬剑与张公峰对峙,狮头与猫洞岭相连。 茅牌月产盐米,山货年产竹杉。 鸡狗闻三县之喜,分皖、豫两省。
从王明年轻时就能够作诗述说父亲的生意,我们可以看出,王明年轻时聪明有才华,书法很好,诗词也可以接受,虽然他的诗不是很平庸,也不是很平庸。甚至很讲究韵律,不受旧体诗节奏的束缚,没有任何修饰,纯属白描。 这不是一首好诗,但整体文笔丰润优美,从诗中可以了解王明当时的心境。 王明小时候居住的金家寨老城区,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繁华的。 因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仍然可以从祖先那里讲述一些关于王明童年的故事,并且至今仍在码头村的邻居中流传。
当时,王明的“陈隆昌”山火店对面有一家油条店。 店老板不识字,但做生意却很狠。 生意忙的时候,他声音很大,经常生气地打老婆、骂孩子。 生意不景气的时候,他就堂堂正正,有一些钱,做事公开。 王明十岁的时候,春节快到了。 老板经常听到别人夸王明聪明,就准备了纸墨,让王明给店里写春联。 :家里被烟火烧焦了,你也不能扭着屁股去让别人好过。 横批:厚、大。 这家油条店的老板以为这是给他做广告,高兴极了。 然而,一些不熟悉文学的人却嘲笑了这个大老板。 一时成为佳话。
还有,当时金家寨街上有一个恶霸,是一个欺负百姓的地方大亨。 他仗着自己的权力,经常在当地横行霸道,街上的小家族敢对他发怒却不敢出声。 金家寨有每年表演能唱能唱的小戏的传统,当年的唱戏照常开始。 自然,这条本地蛇是首领。 他一边宣传今年请的戏班有多好,一边还按人收费(包括请戏班的费用,全部由街上的贫困户和小户来支付)。 钱全部收齐后,他们就宣布有所谓的外星人聚会扰乱公共秩序,停止唱歌,并且没有退还大家一分钱。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挪用开支。
喜欢看戏的王明和一些朋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 王明找到了两个朋友,安排他们第二天早上在当地蛇店的门上贴了纸条。 随后,王明在河里抓了一只小乌龟,写了一条白布条,上面写着“我是不准唱歌的”,绑在乌龟的脖子上,在尾盖上钻了一个洞,套上一根麻绳。供以后使用。 第二天一早,王明就带着小乌龟来到了当地的蛇店门口。 见没人,他把乌龟挂在店前显眼的门柱上,假装进店买东西。 当他出去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都在围观。 王明趁机悄悄离开。 混蛋“不准唱歌”的笑话在当地传开,百姓拍手欢呼。 很多年过去了,大家仍然在谈论它。
后来,王明离开家乡出国留学。 在此期间,他加入了组织,更重要的是被组织派往苏联留学,为他后来成长为风云人物奠定了基础。 正当他即将出国留学时,他即将离开家乡,奔赴异国他乡。 此时,他像古人一样专程回到了家乡。 他站在金家寨镇郊外山顶的古城遗址上。 上山时,从东门进去,向北眺望。 ,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低头看三省风光,天高云淡; 枝落鸟鸣,枝抱凤凰。 下山时,从南门出来,又写了一首诗:少年一心背井离乡,誓不还学; 无需桑田埋骨,人生处处是青山。 写完诗后,他捧起一把泥土,出国求学,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追求和誓言。
在此期间,王明经历了很大的坎坷。 他曾经红极一时,随后如流星般耀眼,很快消失在时空深处,消失在历史舞台。 我们先不谈这个了。 可以说,他身在异国他乡,但他的目光依然紧盯着家乡的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完成淮河治理工程,国家决定在大别山腹地、王明家乡金家寨石河上游修建梅山水库。 是整治淮河的重点工程。 到梅山水库建成时,有着悠久历史和动人传说的金寨镇已是汪洋大海,不复存在。 王明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老街和住所已沉入眉山湖底。 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清澈的湖水。
然而,梅山水库形成的人工湖上星罗棋布着许多小岛。 山因水而更绿,山因水而更秀。 王明还是很高兴。 当他在《人民画报》上看到梅山水库的照片和新闻时,非常兴奋。 他专门写了一首诗——《历史的水辉》:画中的梅山水库,历史的水闪烁着浓浓的怀旧之情; 重归故地,春梦暖,花香竹影东风笑。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水库美景的向往。
后来,当地人自发地在湖边的村子里盖起了房子。 存放了他的一些照片后,这里就成了人们所说的王明故居。 在这个小村庄里,我们看到一座座小楼拔地而起。 当我站起来时,只见白墙红瓦,窗明几净。 蓝天白云下,背靠青山,面朝浉河,景色宜人。 东边是千年古刹香山寺。 西临眉山湖,碧波荡漾,渔船影影。 湖光山色的景色清澈见底。 旁边我们还看到了王明曾祖父的坟墓,上面记载着他的家族历史。
王明的两个儿子仍留在莫斯科。 他们没有像他们的父母那样保留中国国籍。 他们都成为苏联国民,现在是俄罗斯国民。 长子王丹芝,小名明明,1939年出生于延安,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远东研究院担任工程师,后来娶了一位苏联姑娘。 苏联解体后,他开始经商,在一家俄罗斯贸易公司工作。
二儿子王丹鼎,原名亮亮,后改名王丹金,1945年出生于延安。1975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在一家条件良好的学校工作了11年。研究中国问题的知名机构。 1986年,他从原单位辞职,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气功、武术、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 他目前主持一个中国文化中心。
王丹鼎本人表示,自己年轻时曾有过“身份危机”。 因此,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平衡点,成功化解了危机。 那就是学习中华武术,强身健体。 他能达到和谐统一。 他住在莫斯科东北部的一间公寓里。 他的武功在当地很有名气,很多人拜他为弟子。 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王明的儿子。
王丹丁说,他的父亲王明长期接受西医治疗,但效果一直不佳。 我的母亲出身于中医世家,对中医情有独钟。 多亏了母亲的中医针灸以及后来的气功练习,父亲才得以活到今天。 母亲孟庆书,安徽寿县田家集孟氏。 现称瓦布镇店行政村猛东组。 曾就读于黄埔军校。 16岁的她,身材苗条,五官姣好。 因为她家庭物质基础雄厚,在国外读书期间吃着面包,住着平房,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再加上聪明、大方,她自然就成为男生关注的对象。 后来,母亲在苏联留学期间,认识了父亲王明,并成为她的终生伴侣。 这将是一段长期的陪伴,直到1974年王明在莫斯科病逝。两人朝夕相处了44年。
王丹鼎教授中国武术,但他仍然掩饰不住自己思想的锋芒。 近年来,王丹鼎多次回国祭祖。 他回到金寨槐树湾乡码头村寻根问祖,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当他得知后人对父亲王明评价不高时,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从事“王明研究”,将父母在俄罗斯居住的别墅建成王明博物馆,或者建一座王明博物馆。他家乡的一座王明博物馆。 建一座纪念馆,让后人评论其功过。 在他看来,王明应该没有什么优点,只有努力。 当然,清明节期间,王丹鼎总是独自一人来到新夫人墓地,献上鲜花,默默祭奠父母。
人已远,纷争已远。 王明家乡附近的梅山湖的雾气已经散去。 千帆还有吗? 当你从梦中醒来时,你能看到现实背后的寂静吗? 这些剧集确实需要时间来收集。 家乡的人们看着村里的红房子,等待着时间的答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