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失落的土司城堡
2015年,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入选最新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也让这座以往不为外界所熟知的土司遗址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这座失落的土司城是如何重见天日,成为中国又一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呢? 连续三年参加海龙屯遗址考古活动的海龙屯考古队队长李飞即将为我们揭开谜底。 时空古今交汇,尘埃之下,正向世人诉说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邦朗美图受访者提供
公元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 明朝调集8省军队24万,发动“平波之战”。 亳州二十九土司杨应龙节节败退,率军一万七千人退守海龙屯。 倚天仙与明军激战114天,惨败。 海龙屯被烧...
415年后的2015年7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宣布,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雅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申报。 “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第34个世界文化遗产、第48个世界遗产。 海龙屯遗址位于遵义老城以北30里的汇川区高平镇玉龙村龙岩山东麓。 海龙屯依山而建,险峻,左右深谷,前后关隘重重。 《明史》称其为“鸟猿所不能越之物”。
申遗成功,海龙屯遗址被认定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较高、较为完整、保存时间较长的土司制度实物遗迹。 它见证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唐宋以来行政体制的变迁。 从元明时期的吉思统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化土还流”的彻底转变。
发现一座失落的古城
揭开历史面纱的关键是考古调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提供具体支撑。
2012年4月23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队队长李飞一行开始了漫长的搜寻工作。 考古队的工作重点是主中心区的“新宫”建筑群,这是统治半州700多年的杨氏家族最终被灭亡时在大火中成为废墟的宫殿。
李飞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推测,这座宫殿的周围应该有城墙。 然而,这样的说法以前是闻所未闻的。 考古工作一时遇到重重阻碍,至今仍未找到钥匙。 五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正在山下开会的李飞收到同事发来的短信,说他发现了看起来像宫墙的砖石。 李飞不顾天色已晚,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当他到达村子时,天已经黑了。 他兴奋不已,连夜用手电筒探查现场,确认发现的正是“新宫”外的城墙。
关于新宫面积的表述,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2万平方米,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段城墙的发现,可以很好地界定新宫殿的面积,并确定整个宫殿的总体布局。
很快,考古队成功清理出了期待已久的“城墙”。 这无疑是“新宫”发掘的一个里程碑。 “首次划定了‘新宫’的范围,明确了这一建筑群的总体格局。” 至此,“新宫”中轴线上的正门、礼门、大堂、二殿、两侧两翼、中央庭院的顺序就清晰起来了。
考古队发现,“新宫”是一组以中央步道为中轴线,呈山形层层拔地而起、各怀地形的巨大建筑群,面积近2万平方米。 从残存的高敞台基、巨大的柱基、精美的瓦片、雄伟的脊兽,仍可窥见其昔日辉煌的面貌。
涉足考古学
对于李飞来说,涉足考古事业纯属机缘巧合。 考古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就像文科中的科学,以及科学中的文科一样。 刚开始学习中文的李飞被分配到考古专业时,对考古学几乎没有概念。 渐渐地,在学习和实践中,他越来越喜欢考古学,并为之着迷。
探访海龙屯是组织交给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实地探索也让李飞破茧而出,逐渐接近历史的真相。 对他来说,“山还在,村还在”。 村里的日子还要继续。 山顶已建有工作站,相关考古工作还将继续进行。 丛林深处的“旧皇宫”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杨家与其他土司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海龙屯与中世纪欧洲城堡有何异同? 在这位考古学家的心中,一个又一个谜团尚未解开。
海龙屯是亳州杨氏土司至今幸存的最重要遗址。 “《二十四史》中的《明史》中有很多关于海龙屯的记载,它与万历二十八年的一场重要战争密切相关。因为申遗成功,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大量的文物,需要反复验证、认真比对、精心粘贴和修复。 2015年,考古队开始对过去发掘的文物进行修复和整理,对破损文物进行精准修复。 有数以万计的破碎瓷器碎片需要粘合在一起。 李飞说,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大量瓷器、脊兽、瓦片、柱基等。 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对前期出土的大量文物、遗物进行认真整理。
剥茧还原历史场景
发现考古遗址的过程虽然枯燥,但往往充满惊喜和惊喜。 “海龙屯遗址的战况与八国联军围攻北京圆明园的情况类似。万历二十八年,二十万明军围攻海龙屯,大量土司器皿、用具被抢走。”战争期间被抢劫,土司城堡的全部藏品被毁。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一历史场景,尤其是破败的历史场景时,我们会感到困惑,因为海龙屯的战争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只有靠考古工作一点一滴地还原历史场景,通过恢复海龙屯的布局来了解它的用途。”
这是一个不断剥茧、一步步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 那场战争的所有细节都被一点一点还原了。 根据李飞团队的考古发现,海龙屯位于山顶,三面有水。 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小河流过,在海龙屯东北角交汇。 山顶建有6公里长的城墙。 城墙包围的海龙屯面积0.4平方公里。 它因地制宜,用数千公斤巨石建成。 这里曾经是一个宜人的地方,易守难攻。 据考古队发现,整个海龙屯有明代关隘9座,东6座,西3座,南北均为悬崖峭壁。 考古队随后又发掘了四处宋代关隘。
李飞说,海龙屯的建筑发掘更多地体现了融合。 在少数民族地区你可以看到中原建筑的回声。 杨家土司是宣威使,算是土司中级别最高的了。 中央对土司住宅的规格有相应的要求。 门三开间,殿五开间。 从海龙屯遗址来看,这些房屋的开间规格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海龙屯还是比较满意的。 开间严格按照中轴线设计。 前殿、后室的布局与明代故宫前后卧室的布局一脉相承。 可见,明代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同级别的衙门。
这种建筑格局不仅体现了海龙屯与中央政府的一致性,而且也有自己的特色。 在这次考古过程中,考古队还发现海龙屯是一座矗立在万山之巅的雄伟建筑。 这座城堡最初建造时有着特殊的背景和目的。 海龙屯始建于宋宝佑五年(1257年),为抵御蒙古军而建。 它最初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力量共同修建的。 亳州土司杨应龙公开反明时期,海龙屯得到扩建,改造成当地抵御明军的堡垒。 酋长们通常不会在这座山堡里长期居住。 更多的是出于军事防御目的。 这套完整的酋长城堡有两个系统。 酋长通常居住在盆地和山谷的城堡中,以推广该制度。 杨氏统治亳州时,政治中心在遵义老城,距离海龙屯还很远。 30 英里。 海龙屯是整个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周边地区还有很多类似的用于防御的城堡,但海龙屯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城堡。
考古队在发现过程中也在验证这样的历史依据。 杨氏土司是汉族还是当地少数民族? 至今仍有争论。 亳州辖区内少数民族较多,使用一些民族风格的重型工具,如铜鼓等。 在杨氏后裔墓地里发现了两面铜鼓。 公元1600年,正月初六早上,明军攻克海龙屯,在缴获的文物中发现了四枚铜鼓。 这些发现都证实了海龙屯与中央保持一致,也有自己的特色。
海龙屯的出现与战争有关。 杨氏家族于公元1257年中建造了这座城堡。 亳州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统治时期,海龙屯再次进行大规模整修。 公元1600年,杨应龙叛乱中央政府。 之后,海龙屯成为他对抗中央的主战场。 明朝历史上的“平波之战”持续了114天,其中48天是在攻打海龙屯度过的。 由于杨家节节败退,退至山顶,杨应龙最终自杀,杨家对亳州的统治也随之结束。
战争的细节在历史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但历史细节却没有更多的记载。 “比如海龙屯的建筑是什么,布局如何,用途是什么?历史文献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后来根据考古队的发现,杨氏的‘新宫’已经存在了。” 34个房间的格局和用途甚至在文献中都没有记载,这就需要我们在考古过程中完成对历史场景的再现。海龙屯。 一切才刚刚开始。
站在历史场景,利用线索重现细节
Q=生活周刊 A=李飞
问:海龙屯对当地考古发现有何意义?
答:从历史文献来看,这座城堡是杨氏家族为了分裂国家、对抗明军而建造的。 它最初是为了防御功能而建造的。 许多年后,经过大规模整修,它被赋予了其他用途。 有着三百多年的时间间隔,所以也许杨家后人并不能清楚地了解海龙屯从宋代到明代这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 如今通过考古工作,历史场景再次得到恢复。 这是一个发现历史、验证历史的过程。 大量的细节和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甚至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相结合,重建历史,了解当年的历史。 更彻底。 通过海龙屯的发现,我们可以对土司制度和土司文化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进而通过考古发现了解土司制度的本质。
问:考古学在公众眼中非常神秘。 您认为考古学的主要考验是什么?
A:考古和看历史文献,或者一些历史传记、小说有很大不同。 比如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在谈论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就有一些文学元素,历史文献也有一些参考。 土司文化研究; 但考古活动有点类似于我们的新闻报道或者新闻调查。 我们站在历史现场,就像破案的警察一样。 通过破旧的场景,我们可以触摸到土司使用的器物。 我们站在历史现场,利用这些线索不断地再现这些历史细节。
问:当您和您的同事在现场发现一些新的线索时,您是否感到特别兴奋?
A:这种兴奋是肯定存在的。 海龙屯遗址山上,是一座土司城堡遗址。 里面的重要文物都被盗了。 在考古遗址,你会发现一些令人惊奇的东西。 光明宝物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挖掘的是受损房屋的废墟,通过废墟我们可以提取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体现土司文化的归属属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这些不可移动遗产在那里保存得比较完好。 作为一个覆盖如此大面积的网站,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现所有的东西。 它们都是在不断清理黄土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挖掘出来的。 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最先出现的可能是一块砖,一块瓦,最后整个城堡从冰山一角被挖掘出来。 从局部到整体,带着各种好奇去发现,整个过程非常精彩。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