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泽寺摩崖造像:摩崖佛教艺术
皇泽寺摩崖造像:摩崖佛教艺术
皇泽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嘉陵江西岸、五龙山东麓。原名“五女庙”,又称“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二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吉被任命为利州刺史,武则天出生于此。后改名为“皇泽寺”,取“皇恩至故乡”之意。现存的黄泽寺是清代修复的。依山而建,错落古朴。古朴典雅,绿树红楼,朱栏彩绘。这实际上是非凡的。寺庙的最高点是大佛塔,下面是则天殿,还有小南海、望江阁、五佛阁、吕祖阁等建筑。
皇泽寺后面有摩崖造像。造像始雕于北魏末年,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等时期不断雕琢。中唐时期趋于衰落,历时300多年。有窟龛57个,大小造像1200余尊。这些石刻对于研究佛教在四川的传播、造像的题材和风格以及人们的宗教信仰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1961年,国务院公布黄泽寺摩崖造像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泽寺的摩崖造像均雕刻在靠近河边的悬崖上。主要石龛有中柱石窟、大佛洞、五佛阁石龛、则天殿石龛。
中心柱洞又称“支梯式洞”。该洞呈方形。方形屋顶的四个角与中央五层塔柱相连。三壁设有佛龛,饰有数千尊佛像。塔柱和三壁上的浮雕千佛造像,线条简洁,轮廓清晰,体现了南北朝石刻艺术的特点。洞内三壁石龛内塑有造像和二弟子二菩萨像,面容丰腴,气质刚强。龛楣上刻有蜿蜒的巨龙和飘逸的飞天。
沿着悬崖拾级而上,即可到达大佛塔。建筑内大佛龛内的大佛像高约6米,是黄泽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石雕。佛像身材高大,面容慈祥,身体微前倾。雕像的左、右、前三侧保持弧形平面。左右各有两位弟子、两位菩萨。雕刻手法圆润,造像细腻华丽。此外,两侧还有天王、王、武士雕像,轮廓分明,威武有力。大佛后壁浮雕天龙八部,佛脚处刻半跪施主像。捐赠者身穿唐代官服,应该是捐赠布料的官员。大佛石窟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像精美。是我国初唐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五佛阁石龛因雕刻有五个石龛而得名。其中一号石龛规模较大。主像为释迦牟尼。质感丰富。左右菩萨像身材窈窕,容貌秀丽,发髻,头戴串珠冠,胸前挂项链,身披纱布,身披袈裟。它们显得轻盈而优雅。它们是这里雕像珍品中的珍品。
此外,皇泽寺的摩崖造像还包括写有《心经》的洞窟内的造像。写《心经》的洞内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经文碑刻。唐代宗初年(公元762年),颜真卿任利州刺史。他曾撰写《心经》一卷,刻于此,故俗称写《心经》洞。写有《心经》的洞窟,造像分布在洞窟三面,共十九龛。东侧主要雕刻经柱和六道轮回内容;西侧的佛像常年埋在土里,是2005年春天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内容是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它是由武则天的父母,武士夷、杨所发掘的。武家为武则天祈福。洞内有一组武则天夫妇在洞内礼佛的图画,十分珍贵。
除摩崖造像外,皇泽寺内还有其他石刻,如嵌在石壁上的《蚕十二事》、宋代墓葬的浮雕石刻等。石屏上用白线刻着十二幅养蚕图。 《选桑》、《栽桑》、《桑树》、《桑树》四幅图展示了我国清代培育桑树的情景。这些种植技术至今仍在桑树种植活动中使用。另外,《插木》、《种蚕》、《喂蚕》、《起床》、《丛上》、《分茧》、《腌蚕》、《缫丝》八幅图,展示了清朝一一。养蚕、缫丝、织造的全过程。
宋墓浮雕石刻是1974年至1980年间广元市附近坝子宋墓出土的,共有浮雕石刻24块,每块长2米,宽0.8米。它们都是用当地的黄砂岩雕刻而成。这些宋墓石刻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也是现代人研究宋代社会风俗、文化艺术、宗教传统、道德观念的宝贵资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