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谈雕塑——中国陵墓
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主体之一。 地上是石像,地下是一种敞口器皿,即陪葬品。 然而,只有部分陪葬品属于雕塑范畴,例如雕像。 从秦汉的兵马俑,到汉代的霍去病墓,再到宋代的墓葬雕塑,由于丧葬制度的变化,逐渐开始衰落。
陵墓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诸多方面的结合。 陵墓属于皇帝,坟墓属于王公贵族,坟墓属于平民。 陵墓、墓葬代表了中国古代不同的社会阶层。 从客观上看,陵墓文化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特征。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陵墓、墓葬的概念、用途和意义都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葬礼的隆重与简朴,与不同时代的丧葬观、世界观、宇宙观有直接关系。 正是因为这些墓葬,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才得以保存下来。 很多历史都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文化在今天得到传承和不断补充。
1、地上陵墓建筑及雕塑
在中国古代,为了表示哀悼,人们会在死者身旁撒红粉。 这是生命的延续和象征,用来纪念和致敬。
河南洛阳市中心东周皇城遗址
从后世最早修建的祭祀祖先的皇家陵墓来看,规模最大的是《史记》记载的轩辕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北桥山。 《史记卷一·五帝上记》记载:“黄帝死,葬于桥山”。 出土最早的古墓是位于河南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皇城遗址。 共出土东周墓葬710座(其中带墓道的大型墓葬4座),马坑及车马坑36座(其中大型车马坑2座)。 )。
春秋时期,湖北人用木板盖住坟墓,地面上不留痕迹。 据《礼记》记载。 《谈公商》记载,孔子在父亲梁河叔父、母亲颜政死后,将父母合葬于房(今山东曲阜市东房山北)。 为了找到父母的坟墓,他走遍了世界,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墓顶植树,地上墓的基本形态开始显现。
战国初期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战国初期周王室诸侯国曾国国王曾侯乙的陵墓。 位于湖北随州。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器、金玉器、兵器、车马、竹简等一万余件,仅出土青铜器就有六千余件。
西汉初期霍去病墓
西汉初期霍去病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雕塑群。 由于它不是皇帝陵墓,而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将军陵墓,所以里面的雕塑采取了更加自由的创作形式。 霍去病墓是仿照祁连山的形状而建的。 石雕有序自然地堆放在其上,形成了一种非常艺术的形式,对后世的写意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去病墓《匈奴践马像》
其中,采用了玉器、骨器中所用的剪裁技法,根据石材的基本形状进行雕刻。 《马踏匈奴》、《卧牛》、《卧虎》等石雕体现了线条与体积的关系。 虽然没有表现出霍去病率领千军万马的场景,但许多动物形象石刻却体现出一种像爬行士兵一样的戒备状态。
魏晋时期,由于曹氏崇尚简葬,一切从简,王公贵族的坟墓此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近在河北发现的曹氏墓葬可以证实这一点。 墓葬规模大大缩小,随葬品样式也有所减少,较为简单。
南朝石造像
南朝的皇陵非常独特,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雕塑。 皇陵前的石兽,雕刻得像有角有翅膀的石狮子。 有一只角的叫“麒麟”,有两角的叫“天禄”。 这些石像大多由整块巨石雕刻而成,体态巨大,雄伟壮观。
昭陵六马
唐十八陵散布在渭河平原和山区各地。 它们是唐代十八位皇帝的陵墓。 由于皇帝在位时间的长短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皇陵的建造时间不同,规模和形状也不同。 昭陵雄伟,雄伟。 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 开创了“依山筑陵”的陵墓结构。
昭陵六骏是指昭陵北部祭坛东西两侧发现的六尊青石浮雕石刻。 这六匹马都是为唐太宗李世民立下赫赫战功的马匹。 浮雕作品采用写实手法雕刻,每匹马的造型各异,形态各异。 但遗憾的是,目前较为完整的只有两件,目前保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昭陵内还留有十四国诸侯的石刻:突厥可汗颉利、图力,阿史那舍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王、焉耆王、于阗王,薛延陀,首领。吐谷浑、新罗德晋王、临邑王番头礼、婆罗门皇帝那云地阿那顺等。反映了唐朝与西域的交往和关系。 但石像早已破损,只剩下残破的石头和刻有铭文的雕像基座。
唐代六十一诸侯雕像
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造型十分特殊。 看上去就像是一具平躺在地上的女性尸体。 走廊位于中轴线上。 廊道两侧有翼马、翼兽、人物等石雕,形成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 墓葬的基本、规范的形制。 六十一诸侯像,是唐中宗效仿高宗为“弘扬先帝惠烈”而在昭陵立范土司石像的做法后,在乾陵所立的范土司石像。 。
乾陵
乾陵石狮
乾陵飞马
宋陵 - 永昭陵 北宋宋仁宗赵祯陵
宋代皇陵主要位于河南省巩县。 两侧通常由文武官员石像组成。 规模和数量都缩小了,人物柔弱温顺。 许多唐宋皇帝陵墓暴露在荒野中,遭受风化,需要加强对唐宋皇帝陵墓的保护。
元代,由于草原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与中原地区不同,皇帝的陵墓发生了新的变化,陵墓上不再修建地面建筑。 埋葬是一件极其隐秘的事情。 据史料记载,历代皇帝均葬于漠北祈年谷。 无论大汗死在哪里,他都会被运到漠北安葬。 为了保守秘密,下葬后,“动用万匹马平坡,草青解戒时,平坡已铺满,不留痕迹”。科举考试。”
十三陵
十三陵石像
明朝定都南京,所以最初的皇陵就在南京。 迁都北京后,修建了皇陵——十三陵。 明十三陵建在一处,呈围合状,有公共廊道和花园,与唐十八陵有很大不同。 唐十八陵主要以甬道两侧的雕塑为代表。 明代十三陵依山而建,有主体建筑,形成建筑群,共用一条长廊,长廊两侧有石像。
清东陵
清代皇陵分为东陵和西陵两部分。 这两部分主要分为早期和晚期。 继承了明代陵墓的形制。 地上建筑也以园林建筑为主。 墓葬中随葬品数量较多,但地面雕刻相对较少。
南京中山陵
南京中山陵建于20世纪上半叶。 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相关纪念建筑。 中山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融合了西方建筑的精髓。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总体而言,中国的皇陵和王公贵族陵墓集中在陕西和河南洛阳。 洛阳古墓博物馆聚集了数十座古墓葬,墓葬中保存了许多石刻和壁画。 古代在山西修建了大量的帝王陵墓,因为山西是历代皇帝居住最多的地方。 洛阳修建了大量王公贵族的陵墓,因为洛阳历史上长期作为陪都,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芒陵土质厚实,也适宜埋葬,有利于棺材的长期保存。
中国皇帝陵墓的建造与风水有很大关系。 比如秦始皇的陵墓坐西朝东,这与他统一中国、六国合并有关。 墓中的兵马俑均面向东方,是政治意识和上层统治意识的体现。 后世帝王陵墓多位于北面、南面。 这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遗存以及其他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2、地下墓葬俑及相关雕塑
兵马俑
秦代兵马俑是墓葬雕刻艺术的重要艺术实践。 兵马俑不仅是一次大型雕塑创作实践,而且运用写实主义创作手法扭转了商周以来艺术表现形式抽象化、装饰化的倾向,将造型语言转化为社会现实,为中国古代写实主义雕塑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将写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 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雕塑至关重要。 秦始皇兵马俑刚出土时,都涂有鲜艳的色彩。 两千多年前,中国雕塑就利用色彩与雕塑造型相结合。
徐州狮子山兵马俑
汉代兵马俑在结构上继承了秦代,但在文化上继承了楚文化。 从艺术形式上来说,汉代兵马俑的规模远远不如秦兵马俑,而且比例也不那么写实、栩栩如生。 汉朝历史比较悠久,包括西汉和东汉。 许多皇帝的陵墓都随葬着雕像。 但整体色彩较秦始皇时期更为朴素,造型也趋于定型。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中的兵马俑造型比较简单,汉代兵马俑的整体规模和体型都比较小。
汉景帝阳陵兵马俑
汉景帝杨陵的陶俑,原来都穿着纤维衣服。 但由于年代久远,衣服腐烂脱落,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裸体雕塑。 裸体形象在中国传统雕塑中并不常见,这与西方雕塑文化有很大不同。
南越王墓金丝玉衣
西汉南越王墓,是赵佗之孙赵眉之墓。 山分为陵。 墓室建筑由石板砌成。 建筑规模不大,但却异常精致。 尤其是出土的随葬品种类繁多,其中金丝玉衣极为精美。
为了扩大领土、抵御外敌,西汉非常注重加强军事。 到了东汉时期,社会更加繁荣,边疆比较和平,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宁。
西汉马踏飞燕
东汉“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车汉墓。 一匹马三蹄腾空,一蹄踩飞燕,向前疾驰。 整体造型圆润饱满,神韵生动。 造型追求运动中的平衡与变化,达到运动中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东汉敲鼓俑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东汉雕塑题材拓展,出现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民俗、民族的雕塑,如舞女俑、说唱俑、数百件戏曲俑等。 中国古代雕塑的工匠们用夸张、写意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各种表情。 这些雕塑注重神韵而不是所谓的现实主义。
魏晋南北朝,曹操统治时期,实行简葬,即丧葬简化,可以减少大量的财政投入或浪费。 中国大分裂时期,由于地域不同、工艺水平不同,墓葬存在很大差异。
唐代三彩音乐陶俑
唐朝是文化的巅峰,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隋朝,唐朝很难快速过渡到这样的局面。 唐代墓葬中有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 唐三彩是唐代黑社会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 这种低温釉给我们以前的人物雕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在造型的基础上,色彩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华丽迷人。 。 唐代三彩俑中,马、骆驼等一些动物尤为突出。
唐女俑
唐三彩作品主要出土于唐代两京城,即西京和东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和洛阳。 西安出土的马形象比较瘦弱,而洛阳出土的马形象则比较圆润。 这与当时西安是政治,洛阳是唐朝的文化商业中心有很大关系。 此外,仕女俑也是唐代常见的俑种。 她们有着淑女般的华丽自信的神态,可以展现出唐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唐墓天王兵马俑
镇墓兽也是中国墓葬雕塑中非常重要的形式。 它们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主要是为了震慑邪灵。 唐代墓兽种类繁多。 除了动物造型外,还有变形、夸张、与人物结合的图像。
五朝楚直王墓出土彩绘武士浮雕
五朝王处之墓出土的两尊武士俑保存非常完好,色彩十分鲜艳,两位武士的形象也十分饱满。 王处之墓中还出土了两尊彩绘浮雕。 这些人物光彩夺目,表情生动,动作统一却又各有千秋。
中国墓葬俑的另一种形式也是彩绘浮雕,但它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很早就开始注重建筑装饰,如秦砖、汉瓦、画像石、画像砖等。到了宋代,建筑、装饰、雕刻融为一体。 中国古建筑数量最多的是木结构建筑,但数量众多的木结构建筑中保存至今的却寥寥无几。
宋代丧葬制度的改革和简化,导致了中国地上墓葬雕塑和墓俑的衰落。 虽然陵墓雕塑在近代中国已基本消失,但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形式,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现当代雕塑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探寻源头、支撑历史,追溯各个时代的时尚民俗,还原诸多历史真相,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揭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 (文/徐建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