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筇竹寺(五百罗汉)
筇竹寺位于昆明西北郊连绵起伏的玉峰之中。 这里古木茂盛,森林沟壑深邃,云雾常绕山顶,筇竹寺掩映在密林之中。 是滇中著名的佛教禅宗寺院。
明宣德九年(1434年)郭文《重修元山筇竹寺》载:“元山筇竹寺,亦为云南古寺,自唐贞观年间王朝时期,一直是山禅人的重头戏,碑文还记述了“筇竹传说,犀牛出现”的神话:“早年,广与弟胥在狩猎。”西山。 一头犀牛跳了出来。 众人追至寺北壑,不知所踪。 抬头望向山腰,只见一群修士神色十分古怪。 我急忙去找他们,但他们却看不见。 但他们手里拿着的是插在林下的竹竿。 第二天再看的时候,枝叶都明亮了。 因此,人们知道这里是山神出没的福地,并在此建寺供僧人居住,取名“筇竹”。 然而,当时的滇人都信奉西域密宗佛教,最初并没有禅宗。 ”
筇竹寺是否“始自唐代贞观”,是高智兄追犀牛,见奇僧植筇竹杖,故“建寺以容僧”,史无确切记载。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大理罗泉寺和尚道安(又名“道南”)曾写下《玉案山》诗:
苍松在歌唱,天籁在响,玉在闪闪发光,万物要永远保护这座山。
一盘天棋被破,白云间传出数道轰鸣声。
天地不覆西南疆土,金绿两色平分左右斑点。
千古真迹在此,山顶鸾鹤何时归来?
元代张道宗在《古云南志集》中将道安诗误认为是“元诗”。 明万历年间所著的《云南通志》是唐代高僧道安的诗。 又记载:“道安孟代河东人,至罗泉寺,毒龙覆其船。道安就地建寺,祸害止息。” 道安行至昆川,当时拓东城尚未建成。 如果筇竹寺建于余干山贞观年间,就应该提到道安的余干山诗,但诗中只提到了余干山棋盘峰上的棋盘石。
郭文《重修玉安山筇竹禅寺》记载,宋末元初的辩才大师在筇竹寺在云南开创了禅宗:“自元以来,南诏人山禅有口才大师,被认为是口才大师,从中国来,在这个寺院里开创了宗派,跟随他的弟子,他的教义自然日渐高涨。 ,南诏有僧师。”
能言善辩,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出生于山禅城(昆明)。 元大德五年(1301年)圆寂于筇竹寺。 他年轻时出家,是大理佛教大师杨紫云的弟子。 元军攻克大理的第二年(1254年),二郎到内地学佛。 他先后拜四位高僧为师。 在他留守中原的第二十五年,他“终于到了班集堂,继承坛主的教诲”。 “他为学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元朝创建者忽必烈赐名“弘景”。 南归后,以雄辩的演讲,在筇竹寺传播大乘佛教禅宗经典,改变了云南信仰西域密教的历史。 大德五年(1301年)辩士圆寂后,在华严阁后山建塔。 据《大元代弘净永变法师大寂塔碑记》记载,永变是乌波人,传授华严维摩诘经。 “用僰人的话来说,他的书广为流传,解者造福于大众。” 文学讲义书早已失传。
《殿史记》据《连边大师大寂静塔铭记》,对连边出生、寂静的事迹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辩才出滇求法。 二十五年后,他回到筇竹寺讲经,应为元世祖十六年(1279年)。 据国史记载,“元”时期始于元朝八年(1271年),即距筇竹寺雄辩宣讲大乘佛教仅八年。 筇竹寺始建于元代以前,最晚为云南大理国末期。
元代至元年间,御史郭松年在滇为官,有《题筇竹寺壁》诗一首:
当我南下出使,驻扎正安时,我仍为这里的景色惊叹不已。
番禺云下埋老竹,滇池霜浸玉鸡。
虽今日兵力同轨,文德明年将见吴前。
北望千里之外的五台,数次落泪,悔其枯萎。
元初郭嵩入云南时说“番于云埋筇竹老”,由此可知筇竹寺必定是元代之前所建。
雄辩弟子众多,继承他衣钵的就是玄剑。 宣鉴,字学安,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人。 他的俗姓是王。 他年轻时就有杰出的文学才华。 他能以自己的见解将佛经编成偈子,以口才而受到高度评价。 元二十一年(1284年)受口才受戒(僧尼出家,剃发穿袈裟)。 大德四年(1300年),梁刘将“山门法座”衣钵传给玄鉴,梁王命玄鉴掌管筇竹寺。 宣鉴六年(1319年)圆寂,其塔建于雄辩塔旁。
玄剑学庵担任筇竹寺方丈期间,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用蒙汉文颁布圣旨:“赐佛经”。及筇竹寺,命方丈玄鉴转送山上,保佑圣宁。寺庙。 寺庙建筑建成后,就可以免除赋税和粮食。 但寺院的耕地、土地、人口、头目、商店、当铺、澡堂都不会照顾。 谁想要夺取重要的东西,就不要依靠实力。”圣旨最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而且,每个修士都有圣旨,如果不遵守规矩,就不怕蒙汉圣旨碑书写于元代。蒙汉融合的白话叙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也是研究元代语言文字的重要史料。王朝。
筇竹寺大雄宝殿后院,有许多僧侣坟墓和佛塔。 正面三座宝塔相连,用石砌而成,是典型的元楼建筑风格。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到筇竹寺。 《云南游记》记载了三塔:“后为僧墓,有塔三座,皆为元代。三塔各有一碑,至今可读。” ”。 根据这个。 《云南通志新编》编者考证,中间的塔是口才塔,左边的玄剑塔是元塔。 雄辩塔右侧的塔是明景泰四年(1453年)黄龙寺法师无相大师的大吉塔。 这是明塔而不是元塔。 延边塔、玄剑塔两座元塔以及无相明塔至今仍保存完好,是昆明佛寺的珍贵文物。
明代洪武年间,日本一批诗人僧人吉贤、天香、卢光谷、斗南、大庸等被流放到云南。 季羡在昆明写下《云南六景》诗,将玉安山的景色称为“玉安清澜”:
山如玉案,自有其名,为大自然雕琢而成。
白天,雾气浓浓、淡淡,但到了高秋,绿雨过后,雨依然清。
殷江太华美景千里之外,影浸茫茫滇池。
员工们怎么可能如此强大,能够在游戏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览滇南平在手掌之中。
筇竹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毁于火灾。 永乐二十年(1422年)壬寅,穆圣、穆昂主持重建筇竹寺。 宣德三年(1428年)戊申竣工。 历时六年,形成了比元代规模更大的寺庙建筑群。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昆明高本《玉安山筇竹寺供奉佛经录》记载,他捐献佛经667封、6714卷。经刻于金陵,藏于寺内。
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重修筇竹寺。 政治学者李光佐着有《重修云南山筇竹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云贵总督蔡玉荣重修筇竹寺。
清代乾隆进士、“瘦马钦差”钱沣(1740-1795)曾在筇竹寺题联:“西竹为前身,地支宫花,亿万劫难,竹蕴佛性,尘空梵境,乐与天鬼龙。” 钱枫还在华严阁题了一副对联:“我铸了真金,金已开采;我为师徒,我逐人。”
筇竹寺在清代曾有过重修。 最大的建造时期是光绪九年(1883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 筇竹寺住持孟佛和尚,邀请四川鲁班会“隆昌帮”。 之后,“蜀东岗”古建筑维修工匠修复了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廊及亭房。 大雄宝殿南北壁以及天台来阁、梵音阁,聘请四川合川县泥塑艺术大师李光修(又名德胜)重塑五百罗汉。和他的徒弟。 筇竹寺泥塑五百罗汉摆脱了传统佛教泥塑“千佛一面”的僵化模式。 它们的创作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丰富人物与佛教传奇故事相结合。 阿罗汉的形象就如社会中的一切众生一样。 不同的性格和喜怒哀乐的表情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泥塑采用石墨、石蓝、石绿、靛蓝等中国传统矿物、植物颜料绘制,色彩淡雅,不褪色。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对中国佛教八大寺院的五百罗汉造像进行了拍摄鉴定。 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罗汉造像与新都宝光寺、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等比较。 与武汉归元寺、山西五台显通寺、常州天宁寺、长沙开福寺的罗汉造像相比,其艺术成就最高。 它们是我国泥塑佛像中的瑰宝,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
李光修不仅是泥塑艺术大师,在诗歌、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也令人瞩目。 筇竹寺保留有李光修所写的一副对联:
大道无私,灯笼记录奥秘感悟;
我们有着共同的长生不老的命运,我们选择了同一个景点的佛寺。
基于这种人佛平等的思想,李光修创作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五百罗汉像。
光绪十七年(1891年),李光修即将离开筇竹寺返回家乡。 他在南厢房的山墙上画了一幅山水壁画,献给孟佛大和尚。 画面山峦蜿蜒,河流滔滔,天高云淡。 一个人凝视着江水……看得出来,李光修是在画自己,表达了他对云南山水的无限怀念。
筇竹寺还保存有明末清初鸡足山诗人、画家僧人所写的一副对联:
化缘归来,不闻钟声鼓声,
禁食四天后,他离开时,知道所有的盐和木炭都消失了。
历代筇竹寺牌匾上所刻的对联,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瑰宝,构成了筇竹寺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
2001年6月25日,筇竹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