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光--齐齐哈尔电报大厦
如今,在齐齐哈尔中心广场北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电报大楼,在每天车水马龙的中心区域显得格外醒目。 不过,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在他的脚下,各种广告牌之中,有一栋古老而略显另类的建筑。 古朴典雅,融汇中式和东方建筑风格。 它看起来像一艘军舰。 或许如果门口没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普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他就是伪满洲国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有限公司旧址,曾经位于齐齐哈尔的制高点,民间又称“老电报大楼”。
你可以找到本期的主角
那么,就像火车站一样,为什么在几乎同一个地方有两座电报大楼呢? 这要从1931年日本侵占黑龙江说起。
9月18事变后,辽宁、吉林两省相继沦陷,日军北上,逼近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 当时的齐齐哈尔不仅是黑龙江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国家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交通和通讯枢纽。 它也是东亚的中心。 因此,日军决定占领齐齐哈尔这个战略要塞。 江桥抗战失败后,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齐齐哈尔失守。
除了修建公路、铁路和桥梁外,日本人还完全控制了中国东北的电信和广播网络。 他们声称“帝国在满洲的最高指导权威应该是日本人,特别是参与满洲国电讯电话公司建立和经营的帝国将领”。 [1] 民国22年(1933年)3月26日,日本与伪军签署《关于设立日满联合通信公司的决定》,日本将原位于的友信股份公司迁往日本。大连飞往长春。 8月31日,伪满洲里电讯电话有限公司成立。 名义上是“中日合资企业”,实际上是受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和管理的。 协会在大连、牡丹江、奉天(沉阳)、新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承德设立了七个管理机构。 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齐齐哈尔的电报、电话流量不是很大,但通讯能力却很强。 东部和南部有到哈尔滨、新疆(长春)、奉天(沉阳)的长途电话,北部有到黑河、大兴安岭的长途电话。 、电报线,西北有长途电话、电报线至牙克石、海拉尔及周边县。 这些足以证明齐齐哈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1932年,日本人特地将在日本新泻电话局工作的香山静郎调到齐齐哈尔,接管了位于回民街的齐齐哈尔电报电话局。 香山静郎被誉为日本通信行业专家。 临行前,日本政府通知香山静郎的家人,香山静郎被派往满洲服役,何时回国尚不可知。 他们不被允许干涉其他事情。 香山只知道自己要去家乡西北一个叫齐齐哈尔的地方。 来到齐齐哈尔后,香山虽然多次想联系在日本的家人,但他不敢违反上级的严格要求。 因此,闲暇之余,香山通常会独自走出齐齐哈尔城南门(解放门),步行一里多路到城外的黄土岗,面向东南面的家乡,祈求家人平安。 。 后来日本人想在齐齐哈尔修建通讯枢纽大楼,象山凯罗向他们推荐的就是这座黄土山作为工地。
香山提出,这里是城市的制高点,有利于无线通讯。 地理位置越高,通讯传播的距离就越远; 二是从齐齐哈尔到新疆,一个15瓦功率的电台就够了,而且15瓦电台既可以固定也可以移动,灵活方便。 同时,建筑物应建造成倒L形,即L的垂直边应置于水平边的左侧。 建筑的形状应该像一支箭,建筑的尖端指向家乡的方向。 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这场战争造成的妻儿分离,都包含在建筑的设计之中。 当时,黄土山东、西、南面的沙土已被挖出,自然形成倒L形,便于依托这一有利地形进行施工。
当年的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有限责任公司(图片来自网络)
日方先后派出龟田、酒井、佐佐木等土木工程专家。 根据象山的建议,他们勾画并设计了枢纽建筑的造型。 他们选择了东南方错落有致的地形来描绘一艘抽象的驱逐舰。 这种风格是日本帝国在满洲国乃至整个大东亚共荣圈长期前进的象征。 (如上图)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齐齐哈尔通讯枢纽大楼正式动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 建筑工程总面积3014平方米。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 主入口朝南。 整个建筑的墙壁很厚重,上面覆盖着黄色的瓦片。 建筑的结构设计很像一个“悬”字,有一根主桩和两根附属桩,形成三角形。 所有其他负载均压在这三个桩上。 经过对比,这与同年建设满洲里齐齐哈尔火车站所用的瓦片相同,于1936年竣工,建筑风格也相似。 建成后,日本人将其命名为“满洲国齐齐哈尔电报电话有限公司”。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电报大楼工作的日本人在撤离时带走了所有图纸和技术资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图纸是建国后重新测量绘制的。 高度没有具体测量过,但根据目测,大概有20多米高。
香山静郎没有参与大楼的土建设计,但他提供了大楼内部的通信能力和需求设计,从地下动力室、底层业务用房,到会议室、承载室、电缆室房间在东侧。 电报机房、南侧市政机房、长途电话房、日中休息室、动力房的电池容量是多少? 即在交流停电的情况下,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保证电池使用? 他详细介绍了当时的电力供应、电报和长途电路的增加、市话的机械容量,以及当时齐齐哈尔市市话的需求量和需要多少。未来的发展。 当时主持电报电话有限公司全面工作的是象山。 他设计的齐齐哈尔电话机械容量为4000部。 除了少数日本高级员工外,当时产能报告中的数据并不为所有人所知,尤其是中国人。
有限公司下设总务、电报、交通、长途等几个重要部门。 当时,高级职员大部分是日本人,中国人需要日语能力五级以上才能担任高级职员。 这个级别是日本人设定的5级。 不仅要具备日语会话能力,还必须具备写文章的能力。
电报科科长对下属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中国人。 每天早上7点30分必须到达岗位,先做早操,然后开早会。 晨会面朝天照,背朝东南[2] 神社呈90度鞠躬。 神社上覆盖着黑纱。 没有人见过天照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人敢看。 拜完天照后,大家到西墙去找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 每个牌子的正面是他们的名字,反面是他们当天的座位。 大家的座位都是前一天晚上电报班班长古川提前安排好的。 通往哈尔滨、新疆等重要地区的席位,没有为中国人保留。
伪满洲国电报电话有限公司现址近照。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根据记载,孙继树当时是西满军区通讯科科长。 日军撤走后,他一一清点了装备和组织人员,得出的结论是,小日本就没那么幸运了。 它只用了十年就退出了。 按目前的容量计算,齐齐哈尔足以再发展40年。 。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一句玩笑还是一句预言。 到1985年,齐齐哈尔固定电话数量真正达到4000部。 更巧合的是,从电报大楼经一号路(龙华路)到火车站,日本原来铺设了800对地下电缆,当年也是满负荷的。 当时还得再增加800对电缆。
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侵占齐齐哈尔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 与齐齐哈尔的发展如此契合,着实令人惊叹。
后来,解放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曾在齐齐哈尔电报电话公司工作的日本员工在本国新泻县成立了“齐齐哈尔电报电话公司老友会”, 1982年7月,他们一行十余人回到齐齐哈尔,看望了年轻时工作过的老地方,回忆起在黄土山上向家乡方向祈祷的情景。 曾任交通运输部高级职员的班欢在参观了这座大楼后发现,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这座大楼内建设自动报到机时,使用了一根直径约15厘米的塑料管。从一楼的翻译器中删除。 电气室深入二楼电报室。 结果,塑料管恰好穿过“吊”字形建筑的主柱,在主柱上钻了一个大洞,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寿命,这让他们深感遗憾。 与此同时,其中的古川表示,他们来中国前接受强化训练时,上级告诉他们,必须做好在满洲待至少50年,甚至终生的准备。 由此可以推断,日本帝国主义本来想把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东亚永远当作自己的殖民地,但随着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的梦想破灭了。
如今,这座古老的电报大楼仍然没有停止工作。 虽然旁边在20世纪90年代修建了一座更高的新电报大楼,但至今仍被中国联通、中国邮政、中国移动等多家公司使用。 与该装置一起使用,它会继续其使命。 喧闹的闹市,人流车流,他甚至有点与现代都市不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 时代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里,这样的老建筑显得不起眼。 毕竟,他们只是历史舞台的代表。 无论如何,历史建筑代表着一段有意义的过去。 虽然它们渐渐变得淡漠,但每次我们发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老建筑,总会发现一些已经被编程进我们记忆却独自变老的东西,我们同时感叹。 幸福和富足来之不易,更要珍惜今天的美好。
新电报大楼建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
笔记:
[1]源自日本当局1932年提出的所谓“对满洲国联络政策”。
[2] 天照(あまてらすおおかみ),又称太阳女神、天照天皇等,是日本神话中的三贵公子之一,高天原的统治者、太阳神,被视为始祖。日本天皇的。 神道教的最高神。
参考:
1.傅伟光着《齐齐哈尔历史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齐齐哈尔市志-建筑志》,齐齐哈尔市志总编辑部编着,齐齐哈尔市志总编辑部出版。
注:本文图片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原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