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足迹】淮阳这座城,他们都来过——曹植(一)
淮阳城南三里处,有三座突兀的土丘,最高的一座约15米高,这就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墓。《大清一统志》记载:“三国魏曹植墓在怀宁县南三里。”《河南通志》记载:“曹植墓在陈州南三里,植在魏封为陈思王。”民国五年《淮阳县志》记载:“曹植墓在城南三里。”曹植死后,谥号思,所以曹植墓又叫思陵。
1975年,人们在思陵耳室中发掘出四件铭文铜鼎,以及百余件石器、玉器、陶器、铜器,其中的玉器中有一件小巧玲珑的美人玉雕。
思陵墓内灌木茂密,枝叶交错,鸟鸣声阵阵,野草丛生。这位“才华横溢”的神童、诗人英年早逝,孤零零地葬于此。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非常聪明,所读之物都能记住。十岁便读完了《论语》、《诗经》和几十万言的诗文,而且能写出很好的诗文。曹操看过他的文章后,怀疑地问他:“你找人写这篇文章吗?”曹植跪下回答说:“我嘴里说出来的是议论,我笔下出来的是文章。你可以亲自去检验,我何必找人写呢?”
当时,邺城的铜雀楼刚刚落成,曹操便带着儿子们上台,命他们以铜雀楼为题材写一篇赋。
曹植一口气写了数千字,气势磅礴、气势磅礴:“……筑威严高门,飘摇太清双楼。立于半空华关,与西城飞阁相连。临长流漳水,望园中硕果累累。仰望春风和煦,听百鸟凄鸣……”曹操十分惊叹。
曹植平时为人朴实,车马衣裳,不追求威严和奢华。他年轻时志向远大,追求“为国效力,为民谋福,立大业,立功千秋”。他每逢遇见曹操,都能解答曹操的疑难问题,因此特别受曹操的宠爱。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封为临淄侯。
文/摘自范其峰《淮阳风光》
插图/轩子及百度图片搜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