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第112期|谭胜光《圣人之道:金宋时期(四至五世纪)自然观的转变与山水画及相关理论的诞生》
金宋时期(4-5世纪)的自然观
山水画及相关理论的变迁与诞生
主讲人
谭胜光
“水木展清华:中国画中的自然”展览
馆长
讲座时间
2021年7月24日(星期六)14:00-16:00
场馆观众人数
100人(入馆需预约,详情见下文“活动预约”)
同步直播平台
清华艺博会官方微博
艺都直播
(详情见文末二维码信息)
活动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楼报告厅
(从怡博东门进入)
活动主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公共教育和对外关系部
活动预约
请识别下方二维码预约入馆。博物馆内的展览可以正常参观。
校外参观:需预约,一般展览门票20元/人,特展门票(含一般展览)60元/人
校内师生:无需预约,凭校园卡免费参观一般展览和专题展览
活动预约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完成登录操作后购票
入学须知
1、观众请于13:50前从展厅四楼西北角进入报告厅(13:30开放入场)。
2、请按照博物馆现场安排有序入场。请不要占用座位。这家酒店全面禁烟。感谢您的理解与合作。
温馨提示
讲座内容将收录在画册《水、木、清华:中国画中的自然》(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下半年出版)中。请尊重知识产权。请勿对讲座进行视频、录音或屏幕播放。侵权行为将受到调查。 。
主讲人
—
谭胜光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水木展清华:中国画自然”展览策展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艺术史博士。师从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史、文化史学者方文教授。曾就职于江苏省国画院、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并曾就职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普林斯顿大学。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艺术史和东西方文明交流史研究,在《文学研究》、《故宫博物院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中华书局、上海书画出版社、方文等出版社出版的多部图书,方文主编的《中国美术史九讲》荣获2016年“中国好书”奖。策划《器物服饰无国界:东西方文明交汇处的阿富汗国宝》、《与天同长:周秦汉唐文化艺术》、《万物皆映: “中国古代铜镜文化艺术”、“华夏辉煌:山西古代文明”“精华”系列重要展览。
执行摘要
—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何彦(?-249)注《老子》,王弼(226-249)注《老子》、《易》、《论语》,向秀、郭象(252?-312)注《论语》。庄子。作为象征,确立了形而上学的基础——“老”、“庄”、“易”三玄。形而上学的本质是新道家,主要着眼于如何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即面对长远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儒道之间的关系。儒家经典被视为思想正统。因此,早期的玄学又被称为“儒家玄学”。在玄学的理论升华下,两晋时期,汉代的“黄老”学演变成理论化、系统化、自成体系的长生学说,“黄老”逐渐成为道教的代名词。魏晋时期,仙术还影响玄学,“仙诗”十分流行。在一系列经典(如《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等)的创作之后,道教的理论体系基本确立,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正式形成。
东汉末年“党祸”之后,士人凋零,加速了东汉儒学的衰落,以避祸为目的的隐居之风逐渐显现。另外,曹魏政权时期,采用了高压刑法。这个时期无疑成为培育隐居思想的沃土。南迁后的东晋时期(317-420年),新的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成为自然景观观念从“隐居”转变的新动力。无法一一分析其奇妙之处。只有当你的耳朵、眼睛、双手去体验它时,风景的美丽才会显现出来。” (谢青野《原诗》) 从自然环境来看,士人南迁,体现在山水的茂密上。 ,促进了当时人们对山水态度的转变。例如,首都建康(今南京)成为京城王公大臣、贵族郊游的胜地。过河的人们,“逢佳日,常相邀至新亭借花,设宴”。 ”(《世说新语·语》)。政治上,东晋中前期南渡的世家控制了朝政,拥有权力和决策权。这一时期,为名人塑造了“竹林七贤”的隐士形象。隐居与避免灾难无关。它已经成为一种风格,是一种自然地放纵自己于世的个人风格和态度,广泛受到富裕家庭和名人的欢迎。他们以隐居之名,即使在“打工”,也“不顾忧虑,尽情游历,游览名山大川,探求百事”(《晋书·孙通传》) ”)、“优雅和美好的事物永远在你身边。”尘埃之外,心虽温柔,应世事,耳虫弯其迹,但方寸清明,山水固玄。”(孙《于梁题记》)在这诸多条件的催化下,跟随皇室、士族南下的玄言诗创作在大家的追捧中逐渐达到了高潮,这就是刘勰所说的:“江左的章制。淹于宣风”(《文心雕龙·明诗》),宣炎文学的创作题材也从“隐士”、“游仙”转向山水风景——尤其是东晋中期的会稽地区。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孙绰、徐逊、王羲之、谢安、智盾等名人、高僧云集浙东会稽,是“世外桃源”。神秘面对风景”。然而,他们如何以“玄”与山水为媒介进行互动呢?
玄学成为主流后,“老”侧重于政治哲学,“庄”侧重于人生哲学。玄学对“老”、“庄”的新诠释,也满足了佛教“空”、“无”等基本教义的需要。佛教开始脱离神魔,转向玄学。当时翻译释经的僧人多学习“老”、“庄”,并用其“释义”。东晋时期,“儒玄”衰落,转向玄佛合一的“玄佛”。由于用三玄来“定义意义”,造成理解不同,南宋庄岩寺释檀济所谓的“六宗七派”就由此而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宋时期散宣的使用。佛教的繁荣。据《隋书·经记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老子》注释多达41种。其中,僧人对老子的注释十分普遍,当时的僧人也被称为道士。从“儒玄”到“玄学”的转变,本质上是从政治哲学到人生哲学的转变,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将个人兴趣转向佛教,游历山林,求索。释放自己的个性。这最终导致了对形而上学的反对。这种倾向在东晋后期表现得最为集中。文学史上《文心调龙·明诗》中记载:“宋初,诗词风变;庄老辞去(即谈空玄玄的“玄诗”)。原则退却),山河就繁荣”; “太元之变”的“气”谢浑导致了诗风上的“义熙之变(405-418)”。他在《尤溪池》中的一句“京漳鸟聚,水树清秀”,表明山水作为观察主体的目的逐渐显露出来;在谢安、谢浑的基础上,金宋时期出现了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在艺术史上,南朝宋代产生了宗丙的《画山水序》和王维的《叙事画》,即所谓“城怀观道”、“卧游”。从中国早期宇宙论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山水基本图式的起源与早期的天文概念密切相关,最终演化为“道”的集中表达。因此,后来山水画的精神目的就是要表现个体精神对“道”的影响。对“道”的理解。从魏晋到隋唐,是中国山水作为“绘画流派”的“创造”时代。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从魏晋开始,更多的主观意识和审美精神被引入到山水的基本图式中,并逐渐脱离了早期相应的天体宇宙论的宏观结构。山水画风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是表达中国自然观、宇宙观的核心图像语言。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考古实物和传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时期的山水画继早期的象征性山水画之后,相继(或同时)出现了多种变化的格局,最后形成了“三远”。 “空间图式在唐代得到充分发展,并最终进入山水画史。
本次讲座是我馆目前展出的“水、木、展清华:中国画中的自然”系列专题讲座的第一场。
部分讲座内容图片
—
贵阳钱家坪出土的高弧领罐残片(距今约7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甘肃出土齐家文化彩陶
山西宜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号墓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八婆山圭及其抓手内外山形拓片。
河北省灵寿古城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中山国陶俑。 © 谭胜光
河南省辉县琉璃采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陪葬箱上的线描狩猎纹
扬州刘无知墓出土的西汉山浮雕木构件
东汉 青釉罐肩部山纹 © 谭胜光
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米兰浩一号墓北壁壁画中的东汉狩猎场景部分
东汉,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凤凰山一号墓室西壁壁画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冯承苏抄),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部分(宋抄本),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元嘉二年(425年),成都万佛寺出土了一块碑背拓片。
南朝梁(502-557)四川成都万佛寺佛像须弥山浮雕线描(正面)
南朝梁代(502-557)四川成都万佛寺弥勒经像浮雕拓片(反面)
南朝梁(502-557),四川成都万佛寺二尊菩萨像,碑背浮雕《法华经》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元密石棺右侧肖像,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北魏晚期(六世纪初)石棺肖像右侧线雕(反白处理),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of Art,City,堪萨斯州,美国)
北朝(六世纪下半叶)山西九原岗北朝壁画墓森林狩猎图像的一部分
北周至隋代(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甘肃天水石马坪出土的部分石棺床 © 谭胜光
南北朝(约六世纪),东晋顾恺之《女谚图》部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隋代至唐初(公元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据说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隋代詹子谦的《春游图》。
唐开元六年(718年)哀王墓出土山水画罐 © 谭圣光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墓壁画山水屏风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陕西富平绿村李道建墓壁画部分山水屏风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墓北壁山水画
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敦煌第103窟南壁《化成玉品》部分景观
直播时间
—
2021 年 7 月 24 日
14:00-16:00
(仅直播时播放,不回放)
直播平台
—
清华艺博会官方微博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方微博
艺都直播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直播平台
开放时间
博物馆实行有限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最后入场时间16:30)
每周一休息
参观门票
清华师生:7月1日起,持校园卡可免费参观普通门票和专题展览。
社会观众:需购买普通门票20元或特展门票60元(含普通展览)
(优惠政策请见官网)
网上预订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