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小县城已经停工了,日本人无法安葬。你知道这个县是做什么的吗?
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论你有多么强大,你都无法逃脱它。正如那句老话所说:你将被安葬。
人死后,会被埋葬。但由于疫情影响,中国福建惠安小县停工,导致日本民众无法埋葬。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日本90%的墓碑都来自福建这个小县。由于疫情影响,工厂停工,石材生产停滞,无法进入日本。惠安怎么能这么有本事?
世界石雕之都
惠安是墓碑制造企业的聚集地。 2019年初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惠安有墓碑石材加工企业8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在这个小县城里,从事石雕生产的工厂有上千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占惠安县工业总产值的1/4。
惠安县也凭借这一产业成为福建“富县”,GDP位居县级第一。
惠安有石雕传统。代代相传,惠安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品种最齐全的石雕出口基地。
人民大会堂、兵马俑、川藏公路纪念碑等纪念石碑都是惠安人制作的。从海内外,凡是有石碑的地方,就有惠安人的踪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石雕之都”。
如何成为第一块墓碑
惠安能让石雕闻名于世,工艺和原材料都缺一不可。
1000多年前,石雕技艺从中原传入今天的惠安,并在这里代代相传。工艺一代代精进,可以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惠安人从小就接触这门手艺。
当然,艺术家有技巧,还需要好的材料。惠安本地拥有优质的石雕原材料。例如:风白石、青草石均享誉国内外。
在封建社会,大家还是很尊敬神明的,这里的石头其实是制作神像的好材料。惠安又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宗教场所,所以最初惠安的石刻主要服务于这些宗教。
明朝时期,惠安人的祖先曾在朝廷担任官员。此时已有各种牌坊,随着牌坊地位的提高,墓葬需要的石碑也越来越多。惠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石雕派。
福建还是“侨乡”。大家要知道,惠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后,商人远赴东南亚,将这件石雕带到了台湾,这也为后来占领日本市场奠定了基础。
石雕技艺真正走向世界
1961年,惠安建立第一家国营石雕厂。从一开始,它就承担了人民大会堂和一些重大纪念性墓碑的大型工程。其声誉传遍全国,业务还到达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然而,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真正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墓碑石的主要生产国。
改革开放之初,国营工厂纷纷倒闭后,一大批有技艺、有想法的石雕大师开始自主创业。
惠安是大陆上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再加上惠安石雕在台湾的受欢迎,且正值台湾大力兴建寺庙,惠安石雕毫无意外地成为了首选。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掀起了一股墓碑热潮。由于惠安石雕出名,中日之间的石材贸易也开始了,所以日本对墓碑的需求都是从惠安进口的。日本非常重视身后事,而且当时的经济蓬勃发展,所以愿意在这方面花很多钱。据统计,日本墓碑的平均价格达到15800美元。
日本人对墓碑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惠安有自己的工艺,完全可以满足这个要求,而且利润率极高。一时间,日本整个墓碑生意都交给了这个小县,整个县开设了小作坊,基本垄断了日本整个墓碑行业。
挑战与机遇
墓碑只是一个缩影。在石材行业,中国的影响力位居世界第一。
《2018年中国石材进出口大数据发布与分析》显示,我国石材出口额前三名的国家依然是韩国、美国和日本:韩国以12.33亿美元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国,为6.96亿美元。美元;日本以 4.33 亿美元紧随其后。这三个国家约占中国天然石材出口总量的40%。
中国石材看似繁荣,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挑战。石材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但石材的开采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近年来,国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世界的目光也聚焦于此。环保潮流席卷全球,导致石材行业陷入低迷。
看似市场广阔,但实际上市场正在萎缩。此次日本墓碑供应不足,并非市场原因,而是疫情阻碍了沟通。日本作为惠安的最大买家,已经过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购买力也大幅下降。
日本商家为了获取利润,要求降低价格,但不能降低质量。在双重压力下,惠安的墓碑制造厂也在夹缝中挣扎求存。
放眼中国,随着当前殡葬改革,墓碑的需求也在下降,消费者购买石质墓碑的欲望也在下降。不过,惠安仍然依赖这个产业的支撑。能走多远?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惠安将踏上陌生的旅程。从本质上讲,石雕是一件艺术品。惠安人的手工艺不仅仅是雕刻墓碑。早期,由于市场需求,他们过于追求商业化,忽视了石雕。艺术价值。
如果惠安能够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可以依靠这项工艺称霸石材领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