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诞辰110周年:家乡人民在“圣武堂”前回忆与大师的往事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新街巷30-1号、32号。30-1号有匾额“省武堂”二字,故又名“钱省武堂”。孙权 摄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新街巷30-1号、32号。30-1号有匾额“省武堂”二字,故又名“钱省武堂”。孙权 摄
中新网无锡11月21日电 (记者 孙权)2020年11月21日是钱钟书诞辰110周年。在江苏无锡钱钟书故居,“绳武堂前谈梁溪”系列公益讲座如期启动。
讲座中,通过几位老乡的回忆,人们对于钱钟书的怀念与了解被更加真实、具体的呈现出来。
乾圣武殿内景。摄影:孙权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是我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作家。代表作有《围城》《管锥编》《艺术漫谈》《在生命边缘写作》等。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新街巷30-1号、32号。30-1号悬挂着“绳武堂”匾额,又名“钱绳武堂”。
参加讲座的三位无锡人分别是张大年、刘桂秋、陈瑞农,他们因为种种机缘巧合,与钱钟书有了学术交流、商业互动,也对书中人物进行了探讨。
陈瑞农将自己与钱钟书的书信捐赠给钱钟书故居。 孙权 摄
“钱钟书先生收到过很多关于《围城》的文学评论,但他基本置之不理。作为他家乡的后辈,能收到他的回复,我感到非常幸运。”80岁的张大年是无锡市第三中学的退休教师,回忆起与钱钟书的相遇,他说:“钱先生为人谦和,不庸俗。”
1985年,张大年写了一篇《围城新论》文章,驳斥了当时主流学者认为方鸿渐有“人格分裂”的观点,提出方鸿渐其实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这篇文章传给了钱钟书,钱钟书很快回信并给出了“优秀”的评价。
刘桂秋讲述与钱钟书的通信。孙权摄
从1985年到1990年,张大年与钱钟书有过四五封信。“这么一位伟人,对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家乡教师如此坦诚,足见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水经注》的这两处记述,是后世许多诗歌、散文、赋中出现‘鱼游空’这一比喻的最早来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说,他与钱钟书的书信往来,始于两人在《管子变》中关于文学领域的讨论。
1991年1月,刘桂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给钱钟书写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宜都山水志》的记载,可能是‘鱼跃腾空’这一比喻的最早来源。”
张大年展示他与钱钟书的通信。 孙权 摄
当时,刘桂秋并没有指望钱钟书会给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晚辈回信。但十多天后,刘桂秋收到了钱钟书的回信。在回信中,钱钟书告诉刘桂秋,他已将刘桂秋的新发现交给《管子编》总编辑,请他在第三次印刷时将其加进去,并注明是刘桂秋所写。
“大家都说钱钟书先生因为才华横溢而自大,其实他也有谦逊的一面,他总是虚心接受读者任何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这才是一代伟人的真正风范。”刘桂秋说,他从来不收藏东西,但钱钟书的回信却是他的“镇店之宝”。
无锡市博物馆原馆长、文化研究员陈瑞农回忆,1981年夏天,他和同事在整理实物时,发现了钱钟书手写日记17本。这些日记内容丰富,信息量丰富,字迹清秀秀丽,是研究钱钟书的第一手资料。
随后,陈瑞农找到了钱钟书在北京的地址,并给他寄了一封信。1982年9月至10月间,钱钟书两次回信给陈瑞农,沟通日记的处理情况。
2001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复钱钟书故居。为了保证故居质量,陈瑞农和杨绛在电话里聊了40多分钟,期间他提到了钱钟书的日记,杨绛表示感谢。“他们夫妻俩心地单纯,平易近人。”陈瑞农说。
2018年,陈瑞农将两封钱钟书亲笔书信捐赠给钱钟书故居,如今这两封信已成为故居内的重要展品。
作为无锡的文化名人,钱钟书家乡人民对他的喜爱和关注也与日俱增。
无锡钱钟书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周立超告诉记者,为纪念钱钟书诞辰110周年,除了上述讲座之外,故居今年还举办了新书《商埠春秋》首发式,该书作者钱钟翰是钱钟书的堂兄。
此外,无锡新街巷32号,一座刻满钱钟书和杨绛许多往事的老房子,目前正在修复中,它承载着钱钟书和杨绛的乡愁。(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