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死后,他的棺材几乎被打开,尸体暴露出来。 他是一个谦卑的君子,还是他千年以来的顽固?
司马光,北宋名臣,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除了担任北宋宰相外,他还因砸缸而闻名。 历史上的司马光曾经是一个“顽固分子”。 也许有人会质疑:他当年聪明到能砸缸吗? 由此可见,此人心思灵活。 他怎么可能是个顽固分子呢? 事实上,司马光确实有“固执”的一面,但固执的背后,他依然是一位谦虚的君子! 作者与大家分享司马光的感人故事。
一、千年历史的“砸缸”误传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家喻户晓的。 然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被误解。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花园里玩耍。 他的一个朋友掉进了水箱里。 其他孩子都去呼救。 只有司马光没有惊慌。 他捡起一块石头,砸碎了水箱,救了人。 事实上,历史书上并没有这样记载。 《宋史》说:
一群孩子正在法庭上玩耍。 一个孩子爬上一个骨灰盒,掉进了水里。 每个人都放弃了它。 他们只是用石头砸瓮,就把它打碎了。 水突然喷出,孩子幸免于难。
注意,根据《宋史》,司马光砸的不是缸,而是瓮。 在古代,缸、瓮虽然都是储水容器,但与缸相比,瓮肚大,口小,掉进去就很难出来,把“瓮”误成“缸”。反而让司马光救人变得更容易了。
司马光聪明,能想出砸缸救人的办法,而其他朋友只知道哭救命。 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的因素,往往并不在于一个人目前的物质拥有和所处的位置。 地位在于一个人的思想。 思维可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和发展。
同样,司马光两者都有。 他也算得上是著名的官二代了。 其父为时任三司副使。 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官。 可以说,司马光的物质资源是充足的。 司马光一生可以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他的初衷。 也许有人说他固执,有人说他虚伪,但他绝不会喊出“我爸爸是李刚”的口号。 凭借他的真才实学,他六七岁就能背诵《左氏春秋》。 ,展现出非凡的智慧。 于是,少年司马光的神童称号就传开了,他的高光时刻开始了。
可见司马光少年时期是非常灵活的。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敢于尝试新事物,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并没有因为传统的文化背景而限制自己的思维。 但为什么司马光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却让我们觉得他是个古董呢?
2、低调的潜力股
“众人皆失”的事并没有发生在司马光身上。 相反,司马光虽然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 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不仅学识渊博、学识渊博,而且能够灵活运用。 很多人认为他是个书呆子,但他们完全错了。 知行合一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年仅20岁的他,已成为一名高中秀才。 他原本以为自己能有所作为,但他却一直低调,有点太低调了。 《宋史》说:
盛年之时,他本性不喜奢靡之花。 听说他在婚宴上没有戴花。 同里道:“你不能违背你所赐的礼物。” 那是一个发夹。
他生活在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在官场上保持低调,就像一颗没有光芒的珍珠。 直到庆历四年,25岁的司马光才开始了他的官场作弊之旅,而这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当时的枢密使庞籍。
庞籍不仅是司马光父亲的好朋友,也是司马光的导师,所以他一直支持司马光,而庞籍的支持就像珍珠被洗去了一样,变得耀眼夺目。 皇帝对司马光非常宠爱。 他也很欣赏,所以从皇佑三年到皇佑五年,司马光的官职迅速升迁,成为中丞,兼任史官。
可以说,司马光在官场上一帆风顺。 他虽然在朝廷为官,但他的心始终与天下人民在一起。 他不仅多次上书朝廷,希望减轻人民的负担,而且他也不惧怕权力。 他非常关心所谓的“保守派”。 “派”等一些固步自封的人表达了嘲讽和不屑。
“立德、修身、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圣人给自己的标准,也是司马光给自己的标准。 也许他因为严格要求自己、批评别人而显得有些烦人,但为人民想想吧。 对于国家的发展,司马光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肯定。
3、不孝分三种,没有子孙怎么办?
司马光可以算是典型的儒家学生,儒家提出的三纲五恒以及一些经典论点是他所坚守的标准。 如果他是保守派、顽固派,怎么可能允许自己没有子嗣呢? 孝道是儒家的核心标准之一,但司马光却犯了这个大忌。
司马光事业爱情双丰收。 他不但在官场上得意,而且在爱情上与妻子相处也十分融洽。 夫妻俩相处融洽。 然而他们婚后一直没有孩子,一直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司马光提出要求时并不着急,但他的妻子却很执着,千方百计为他寻找美女。 有的是老婆送的漂亮丫鬟,有的是老婆买的美女,司马光却连看都不看一眼。 没有老婆就可以没有老婆,随便找个理由冒充就可以了。 也许是他的固执,也许是他的透明。 他本可以像大多数古代人一样生活,但他始终保持着他的冷漠,成为众人中的一股新鲜空气。
两个人一生一世是多么美好的愿望,但在那个礼教共通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呢? 那么看到这里,你还觉得司马光可恨吗? 你以为他只是一个标准的书呆子,无情无情,无法改变事情吗? 即使在现代,像司马光这样有钱有势,又忠于婚姻的男人,也是很多女人的梦中情人!
4、王安石,我不是针对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底线,司马光的底线就是人民。 只要人民过上好日子,国家可以为所欲为,但如果损害人民利益,那就是绝对不允许的。 众所周知,王安石变法的大敌是司马光。 许多人因此将司马光列入保守派的行列,而王安石则是新派的代表。 可谁知道司马光也是王安石的朋友,并且支持他呢? 王安石的一些看法。
《宋史·司马光传》曾记载过一件事(节选):
国家物资不足,恳求南郊不要赐金帛。 当士人讨论圣旨时,(司马)光会见王贵、王安石……安石曰:“不然,善治钱财者,不予赠礼,而国家足以用之。” 光曰:“天下之理乎乎?天地所生之财,一切财物,不在百姓手中,而在官吏手中,若妄图夺取百姓,其害必有。”比增加税收更重要。” 有无休无止的争论。
这意味着,在北宋中后期,国力衰落,财政吃紧的时候,王安石提出“俭朴生活”,司马光同意了。 但两人在是否为民加税的问题上分歧很大。 后来王安石提出变法的主张,一些激进分子趁机加入王安石的阵营,希望通过变法获取利益。 司马光实在忍无可忍,以自己“没有财经知识”为由辞职,长年隐居编书。
王安石变法是一个大工程。 如果要详细解释的话,一两篇文章可能无法解释清楚,但有一个核心点需要解释: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是“富国”,但它不“富民”。 例如,在实施《青苗法》期间,王安石鼓励政府向百姓放高利贷。自视为儒生的司马光则主张“富国”,但他不赞成剥削人民,这就是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本质区别。
虽然司马光与王安石政治观点不同,但司马光还是认同王安石的个人性格。 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说:
昔日,他与介甫讨论朝事,常常矛盾重重。 不知道介夫是否注意到了,但他对光的崇拜没有改变。
解甫是王安石的名字。 司马光的意思是,以前你我讨论政事时有分歧,但我对你的钦佩没有改变。
因为司马光知道:王安石没有私心。
也许你这个时候会说他固执,但让他固执的是人。 他不是不懂做官之道,而是要求命。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司马光或许是一个顽固分子,但是从北宋人民的角度来看,司马光却是一位君子。
5、君子之“君”与朴素之“实”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年去世,司马光比王安石多活了5个月。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司马光还在工作。 司马光的妻子先于他去世。 司马光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家里没有发现锦帛,没有金银,只有床上的几本空书和一本来不及纪念的手稿。 当京城百姓听说司马光去世的消息时,数万人自发前来吊唁。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穷人。 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能用百姓的言语来证明。
司马光死后,新旧双方之争尚未结束,并逐渐激化。 八年后,绍圣元年(1094年),新派(维新派)重新掌权。 司马光已去世多年,荣誉被剥夺。 新派官员认为司马光是阻碍变法的罪魁祸首,叫嚣要给司马光棺材。 幸运的是没有进行尸体暴露。 宋徽宗即位后,权臣蔡京为了打击异己,为309名元佑党人立碑,并在碑上刻下了司马光的名字。 有一个石匠叫张,宁死也不肯把司马光的名字刻在碑上。 他在纪念碑上写道:
“我不明白朝廷为何立碑,只知道司马光是一个正直的人,如果有人指责他奸诈,我宁愿死也不刻!”
时过境迁,宋朝已不复存在,但历史铭记了司马光,不仅是光辉的一页,更是父母养育子女的典范、妻子培养丈夫的典范。 司马光,又名君士,君为君子之“君”,士为朴素之“真”。
本文参考《宋史》、《司马文正公文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