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妻子朱安,生时是鲁迅的“母亲的礼物”,死时是“鲁迅的遗物”。
旧文精选
不幸福的婚姻往往是从孩子开始的。 如果鲁迅当初不是妈妈的孩子,坚决拒绝母亲安排的婚姻,他与朱安婚姻的灾难是否可以避免呢?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对他们来说再恰当不过了。 洞房是他们的活死人坟墓,坟墓里纪念的是四千年的旧中国。
朱安与鲁迅
1. 不睡觉的生活
朱安家族是浙江绍兴的名门望族。 她们是鲁迅的叔公于田夫人的侄孙女。 说起来,朱安和鲁迅的家族是有血缘关系的。 玉田夫人回到娘家后,经常带朱安到鲁迅家去。 少女朱安漂亮又懂礼貌,给鲁迅的母亲路蕊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当时,鲁迅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路蕊的三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总是感到孤独,所以他选择了朱安作为他的大儿媳。 1899年,17岁的鲁迅在南京读书,不知不觉就订婚了。
鲁迅不同意,想要退婚,但母亲却认为这门亲事是她主动向朱家提亲的。 现在破坏婚姻,就会损害两家的声誉。 而且,如果朱安退婚,她以后就很难再嫁了。 他的母亲刚刚失去了丈夫,鲁迅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他不忍心忤逆母亲,只好说服自己接受母亲送给他的“礼物”。
鲁迅故居
鲁迅虽然厌恶这种无爱的婚姻,但一旦答应,他还是努力经营着。 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让朱安放松心情,二是让朱安好好学习,接受新教育、新思想。 遗憾的是,这两个条件朱安都没有答应。 首先,她的小脚已经定型了,无法变大; 其次,她认为上学是不体面的。
1906年,鲁迅与朱安在绍兴举行婚礼。 鲁迅是新派人物,但婚礼却完全是老式的,就连新娘子也是老式的。 他刚刚与家人和新娘举行了一个老式的仪式。 鲁迅心想:“我没办法,只能和你一起牺牲一生,还清四千年的旧债了。” 新婚之夜,没有春夜。 鲁迅泪流满面,彻夜未眠。 第二天我搬进了自习室。 第四天,他离开朱安,与二弟周作人一起去了日本。
鲁迅婚后衰老得很快。 一方面国家危难,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家人。 双重的压力让他拼命喝酒抽烟。 三十岁的年纪,看上去就像一个小老头。 朱安也老得很快。 这张照片拍摄于1917年,朱安年仅39岁,额头秃顶。 悲剧是鲁迅和朱安的。
朱安祥
2、有尊严地赶走妻子
鲁迅1912年从绍兴来到北京,他的经济条件还不错,本来可以把妻子搬到北京和他一起住,但他完全没有想法。 30岁的年轻人,身体欲望非常活跃,鲁迅也不例外。 他曾经告诉郁达夫,他只是在寒冷的冬天盖上薄被,只是为了抑制自己的性欲。
直到1919年,鲁迅才搬了母亲和朱安到北京八道湾一起生活。 与他住在一起的还有他的二弟周作人及其家人。 夫妻俩终于团聚,但睡在不同的房间。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因家庭纠纷闹翻,打算搬到砖塔胡同。 说是搬家,其实朱安并不在其中。
朱安与婆婆、姐夫及家人合影
鲁迅把朱安叫到身边,说道:“我决定暂时搬到砖塔胡同去,你是留在八道湾还是回绍兴父母家?如果你回绍兴,我就送你去。”每月的生活费。”
这里确实没有三百两银子。 没有妻子怎么能搬家呢,除非他有别的想法。 他的想法在采访中流露出来,那就是希望朱安回到父母家,每月给她寄生活费。 已婚的女人怎么可以无缘无故的回婆家住呢? 他只是不想把朱安带入另一种没有心灵交流的婚姻。 他想体面地送朱安回绍兴老家。 这种尊严并不会让他显得太狠,但也太伤害了朱安的自尊。
不知道朱安是否听懂了鲁迅的画外音,但她决心要把这份“礼物”做好。 她说:“我不想去绍兴父母家,你要在紫竹塔胡同里给你做饭、缝补、洗衣、扫地,这些事我都能做,我想搬到那里跟你一起住。” ”。 朱安的话,“真相”体现了一个女人的屈辱。
北京西三条故居(朱安1923年至1947年在此居住)
鲁迅的朋友们都知道他过着名义上合法但不合理的婚姻,都劝他离婚。 但鲁迅却理解朱安。 她性格软弱,一旦离婚,很可能就会陷入绝境。 所以,他只能将这场婚姻灾难进行到底。 这既是无情又是慈悲。
这次搬家,是鲁迅和朱安独居时间最长的一次,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打扰。 朱安非常细心地侍奉鲁迅,希望他能像蜗牛一样,一点点往上爬,最终到达顶峰。 遗憾的是,她没能登上顶峰,即使登上了也无济于事。 因为鲁迅和许广平住在一起。
鲁迅、徐广平父子
鲁迅和许广平住在一起,鲁母和朱安有着完全不同的感情。 朱安很失望,陆母却很自豪。 首先,男人纳妾没什么。 其次,这意味着他可以有孙子了。
朱安虽然是一个老派的女人,但是她却过着非常懂事的生活。 丈夫和许广平住在一起,她很快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早在1914年,她就告诉鲁迅,让他纳妾,让他继承周氏家族。 那时鲁迅说她可笑,现在他可笑。 为什么!
3. 死亡与埋葬
鲁迅和朱安能够维持三十年无爱的婚姻,与其说是靠他们的忍耐力,不如说是靠他们的性格。 他们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像家人一样互相关心。 1925年,朱安的慢性胃病复发。 鲁迅亲自带她到日本医院诊治。 他一度怀疑她得了胃癌,心里很不安。 1934年,朱安准备带着自己的侄子来北京生活。 他写信给鲁迅征求意见。 路迅回答道:“夫人,您可以自行决定。” 充分肯定了她女主人的地位。 徐志摩和张幼仪相比,生活上的差别确实很大。
鲁迅并不爱朱安,但他一生支持她。 朱安道:“看来我这辈子只能侍奉我的婆婆了,如果我婆婆往西去了,从达先生平时的表现来看,他会照顾我未来的生活。” 虽然这段婚姻中没有爱情,但朱安却说鲁迅“对我还不错”。
鲁迅的母亲和朱安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 朱安本想南下奔丧,但因婆婆已八十多岁,行动不便,未能成行。 她只好在家祭祀,并在鲁迅雕像前默默表达哀思。 。
鲁迅先生雕像
鲁迅去世后,鲁母和朱安的生活费用主要由许广平承担。 1943年,卢的母亲去世,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 此后,虽然许广平仍然送钱,但在日寇的控制下北平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异常艰难。 鲁迅的二哥周作人给了她一个建议,卖掉了鲁迅的藏书。 当时的报纸刊登了这一消息。 许广平听说后,托朋友转告朱安,鲁迅的书卖不出去。 它们是鲁迅的遗物,应该好好保存。 朱安厉声说道:“你总说鲁迅的遗物一定要保存,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也一定要保存我!” 来访者告诉她,许广平在上海被日本宪兵逮捕,并受到酷刑。 ,海鹰也病了,朱安愣住了,再也没有提过卖书的事情。
消息传出后,各界人士给朱安不少钱和生活费,但朱安却没有要一分钱。 她不愧是鲁迅的妻子。 她虽然没受过文化,但坚强的骨头宁可折,也不可弯。 从此,朱安与许广平通信频繁。 他们视许广平和海鹰为家人,多次邀请他们到北方一起生活。 直到1946年,许广平才北上与妻子见面。 后来许广平离开了北京,朱安一度感到很不舒服。
1947年6月28日,朱安病重。 鲁迅的学生宋子培来看望她。 她让子佩转告广平,她希望死后能葬在鲁迅的旁边。 她们生前不能睡在一起,就算死后被鲁迅收了,也算是尽了“周家儿媳妇”的身份了! 第二天,朱安独自去世。
1947年7月29日,《新民日报》刊登了朱安去世的消息。
然而她的遗愿遭到了许广平的反对。 许广平希望在婆婆周夫人的墓旁买一块地,安葬朱安。 北京的亲友也曾尝试这样做,但最终失败了。 朱安一生孤独,死后孤独地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 后来朱安墓被毁,今已无踪迹。 当然,许广平去世后,并没有与鲁迅合葬。
温世军说
鲁迅、朱安、许广平都是正直的人。 如果有错误,那是旧时代、旧观念的错,所以没有人指责鲁迅出轨,也没有人指责许广平偷爱,有的只是理解。 爱情的自私让人无法考虑别人的感受,但他们三个却努力善良,这就是他们的可爱和可敬之处。 鲁迅去世后,两位女性共同履行了保护鲁迅手稿的历史责任。 因为两个女人的努力,鲁迅的精神遗产没有流失,否则就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参考
主编王锡荣:《上海鲁迅研究2013年暑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乔丽华:《我也是鲁迅遗物朱安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曾志忠:《鲁迅、许广平、朱安三人组》,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