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情结】肥乡乡村教师续写家谱,记录600年乡愁

2024-04-14 -

主要内容

河北肥乡县乡村教师李学斌花费10年时间撰写了20万字、400多页的《河北省肥乡县郭家堡李氏族谱》。 详细记录了李氏家族的历史变迁,讲述了600年的乡愁故事。 。

李学斌,43岁,肥乡县郭家堡村人。 由于他从小就热爱历史,所以他考入大学主修历史教育专业。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教书,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2006年,村里重建了李家祠堂。 由于历史悠久,历经战乱、饥荒、文革等动乱时期,许多原始资料缺失,旧族谱记载不清,造成部分宗族成员谱系混乱,谱系不清。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李学斌作为二十代孙,深感责任感:“我要继续修复家谱,为族人找回共同的记忆。”

有了这个想法后,李学斌开始有意识地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2008年2月14日,他凭着部落长辈们流传的“部落住在上蔡县东街,有一个太守叫李景梅”的消息,和同乡李清河出发了。在长途旅行中。 找到通往河南上蔡县李家支脉的路。

由于线索不明,到达后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没办法,只好挨家挨户询问,直到深夜才找到住处。 第二天,他们来到县志办寻求帮助。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们终于找到了李景美的后裔李启勋。 虽然没有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但根据李七勋口述的“家事”,都与李七勋有关。 与村里老人讲述的河南上蔡县李氏是移居国外的李氏后裔的传说完全吻合。

祖茔碑_祖茔碑_祖茔碑

“我们终于有了一些线索。” 李学斌这么一说,信心倍增。 2009年大年初二,当族人在家过年时,他开始挨家挨户登记家谱信息。 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 由于支系关系复杂,各家族头帛的记载并不完全相同。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头丝上的字迹已经不再清晰。 我们只能参考他们的辈分和其他族人。 根据家人的主屏记录和老人的记忆描述来做出正确的判断,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让整理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由于缺乏帮手,李学斌花了三年时间才整理村里的血统关系。 2012年,他开始统计迁出国外的分支机构。 他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往返于有分支机构的村庄。 随着天气的变化,时间的流逝,部落民们被李学斌的坚持所感动,纷纷主动收集并提供了一些相关信息。 2012年8月,定居石家庄的宗族李英俊回家探亲,询问族谱修订进展情况,组织了族谱修订小组; 在周寨外出经商的宗族李帅勇也积极提供物资帮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家谱修谱工作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转变。

多多益善。 2013年正月初十一,李学斌和同村的李福海、李学民、李同福、李志全五人,乘车赶赴山西寻找祖先遗骸。洪洞老槐树下迁徙。 几经周折,终于在山西历城县长宁村找到了“肥乡人李振茂受李占皇邀请,参加第五届在秀屏山下长宁村举行的笔会”的重要证据。康熙年(公元1665年)。” 李振茂是李学斌的第九世祖,这证明了郭家堡李氏家族在明初由山西历城长宁屯村迁居肥乡的事实。 随后,他们多次前往河北正定等地,与正定北孙村李氏确认了支系关系。

根源找到了,谱系、宗族分支也很快被理清了。 2013年清明节,郭家堡李家立了祖宗墓碑。 碑详细记录了郭家堡李氏家族6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状况。 由此,郭家堡首届李氏祭祖大会成功召开,并商定每年清明节,全族祭祖。

祖茔碑_祖茔碑_祖茔碑

“继续谱写家谱,不仅澄清了渊源,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在郑州做钢铁生意的李帅勇说,以前大家都是独立工作,彼此之间很少联系。 但现在,无论去哪里,他们每年都会聚一次。 ,我心里有一种归属感。

今年2月6日,时隔十年,李学斌精心编撰的《肥乡郭家堡李氏族谱》终于面世。 他对李氏的起源、族人的迁徙、世系的分支,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时间跨度六百多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 族谱共分七章十六节,约20万字,收录图片100余幅,包括祖先的来历、重要事件、传记、艺术品收藏、族规族约等,客观、生动地记录了族谱。郭家堡李家。 家庭的起源与变迁。

“家谱是一种根文化,是为后人保存一份记忆和情感,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李学斌说,为了更好地传承祖训,在编修家谱时,他在祖先“耕读传家”的基础上,经过族人多次讨论,制定了“李氏家族”。修订了《家规和宗盟》,要求家庭成员遵守“尊师重德,尊老爱幼,爱国守法,礼廉廉洁”。 不打架、不违法、不欺凌他人等基本规范和行为规范。 家人遇到问题要多讨论、多沟通。 内部事务由族长召集家属协商解决。 对外事务主要通过调解,也可以用法律来保障权益。 如今,在祖训指引下,李家成员父爱孝顺,嫂子关系和睦,邻里和睦,无欺凌现象。 后人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 近年来,已有百余人考入大学,其中不乏博士、硕士。 通过努力而功成名就、致富的人不计其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