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图镇被拆除并入同里镇。
同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北部,西与松岭接壤,南与芦墟接壤,北与车坊相连,东与昆山接壤。 根据2003年同里遗址的发掘,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活、劳作。
同里在汉代形成村邑,旧名“屯村”。 唐代有戍守,宋代开始建城镇。 镇有许多别称,如“同里”、“浮土”、“铜川”等。关于它为何叫“同里”,还有一个生动的传说。
相传同里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加之四面环湖,水源丰富,灌溉十分便利。 结果,粮食生产几乎年年丰收,百姓家庭粮食有余,生活富裕。 俗话说:“只要努力,泥巴也能变成金子”。 这里土质优良,物产丰富,故有“肥沃的土壤”之称。 但到了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时,苏州人民拥护他,爱戴他。 朱元璋出兵攻打苏州城时,久久未能攻下。 由此,朱元璋对苏州人产生了怨恨。 他即位后,将苏州大批富裕农户迁往凤阳和苏北。 这史称“洪武流散”,没收了富户的财产。 “富饶的土壤”早已为人所知,这里的富贵人家自然会被赶出富饶的土壤。 如此一来,浮屠的人实在是有些害怕了。 他们不能再称它们为“浮图”,必须更改地名。 如何改变呢? 一位学者灵机一动,采用了分字、合字的方法。 他把“富”字拆成两个字,上面的“通”字是“通”字,下面的“田”字下移,放在“土”字上面。 “里”改名为“同里”,合在一起仍是“肥沃的土壤”的意思。 有人说,“富”没了,怎么还能“富”呢? 学者们表示,“富”字本来就不该表现出来。 这叫藏“富”。 他举了山东曲阜孔庙的一副对联:“与国家决裂,住尊贵的公府;同天同老,住贵人之家。”道德圣人。” 里面的“富”字写成“娨”,也是没有“富”字的。 大家听后,一致同意,将其命名为“通里”,沿用至今。
同里是一座有“四多”的水乡古镇。 第一,历史上名人众多。 一个小镇里,出过状元一名,进士四十多人,举人九十多人,还有一批文人学士。 其中有宋代诗人叶隐、明代书画家王充、清代军事大臣沉桂芬。 科举、高中毕业后,屋前必须立旗杆,故镇有南旗杆、北旗杆、东旗杆街名。 二是深宅、庭院较多。 自宋至清,有民居及园林38处,其中著名的有“嘉荫堂”、“崇本堂”、“更乐堂”等。雕琢精美,形神独特。 修复后,现已向公众开放。 三是河流上小桥较多。 镇内有河流15条,总长6公里,桥梁50多座。 著名的同里三桥(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泗本桥、富观桥等,真正桥相连,面对面,造型古朴,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犹如一座桥博物馆,令人叹为观止。 四是古典建筑较多。 镇上的古典园林——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 北岛任兰生私人住宅占地近十亩,配有亭、台、楼、阁、廊、坊、桥、亭。 由于建造较晚,集苏州园林建筑的优点于一身,手法独特,建造十分精美。 是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歌剧《珍珠塔》主角陈雨石的宅邸也在镇内。 陈御史,又名陈王道,明万历年间任南京监察御史。 史称“御史府”。 门前有一个广场,名“御史广场”。 这座宅邸共有五栋建筑。 除了殿堂、亭台、假山、水池外,还有同里规模最大的民俗方清读书楼、陈采娥小姐楼等。 还有随处可见的古典民居建筑。 还有近代革命家、诗人陈去病故居,同盟会成员、南社诗人杨天吉,诗人、教育家金松岑的天房楼故居等。
同里镇风景秀丽,景点众多。 据史料记载,明代有“前八景”和“后八景”。 “八绝景”分别是:常山揽翠、九里清澜、临高春雨、莲蒲香风、南市小烟、西津晚渡、夜寺晚钟、水村渔笛。 “最后八景”分别是:法喜吉祥、东真奇迹、仁济佛寺、夷陵古刹、东流望月、西落日照、北山春观、钟声忏悔院的。 清代在十六景中又增加了“四景”,即:罗星听雨、梅山香雪、白云墟、松亭秋色。 共有二十景。 景点之多、景色之美,在江南古镇中是罕见的。
同里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保留着古老的江南风情。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俊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