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的谥号有2个字,明朝有17个字,清朝有23个字。 为什么到最后字符数会增加?
庙名是中国古代皇帝死后供奉在庙里时所起的名字。 它起源于商代。 按照“祖先有功,世系有德”的标准,一般以开国皇帝为始祖,有功的继任君王为世系。 周秦时期废止,汉代恢复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谥号起源于西周。 是古代根据帝王、王子、文臣、将军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一生中的功过来褒贬的词语。 秦时废止,汉时恢复。
可以说,商朝创建的庙号制度和周朝创建的谥号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皇帝的功过评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我们看古装电视剧或者古书记载的时候,很多朝里的人在谈到王朝的开国皇帝时都称我为“太祖高皇帝”。
这种谥号是典型的寺名与谥号相结合的谥号。 “太祖”属庙名。 一般统一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不是太祖就是高祖。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两人的庙号都是世祖。
“高”字是谥号,也是谥号中最好的一个字。 《遗法》中这样解释:“德盖万物者曰皋;功德大者曰皋;盖齐天者曰皋”。 因此,“高”字通常被赋予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以突显开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功绩。
可以说,庙号和谥号都可以概括皇帝一生的功过,尤其是谥号,比庙号更能高度概括一个皇帝的一生。
当然,这种情况后来发生了逆转。 庙号比谥号更加客观公正,谥号的字数也越来越多。 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来一一说说宋安之吧。
其实一开始他们俩都是相当客观公正的。 从庙名来看,开国时期的商朝有十七代、三十一位王,而太高王朝只有四个庙号。 汉朝恢复使用庙号后,西汉12位皇帝中只有4位有庙号。 比如文景朝的汉景帝就没有庙号。
至于谥号,像春秋战国时期君主的谥号一样,是非常客观公正的。 比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兵、射箭的改革,使赵国迅速强大,甚至能够与秦国抗衡。 然而晚年,他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反复复,最终饿死在沙丘中。 赵武灵王。
他的谥号“武陵”很有趣。 谥号中的“武”字有很褒义的意思,而谥号中的“令”字有很贬义的意思,用在赵陵身上是很合适的。 国王过着聪明、强大、但又愚蠢的矛盾生活。
秦朝废除谥号,汉朝恢复谥号后,谥号还是很客观公正的。
除了汉太祖刘邦和汉朝开国皇帝刘秀两位开国皇帝的谥号不同外。 一为“高”,一为“光武”。 其他皇帝都是二字,都是以孝字开头。 毕竟,他们必须以孝道来统治世界。 “孝”字后面的两个字,可以综合评价皇帝一生的功过。
如汉文帝刘恒,谥号为“孝文”。 关键是一个“文”字,可以说是最美的谥号之一。 其主要含义是“世称文”。
正是因为汉朝皇帝的谥号只有两个字,所以后世就用谥号来称呼汉皇帝。 比如汉武帝刘彻,“汉”就是他在汉朝的意思,“武”就是他的谥号“小武”,简称“武”。 至于这位皇帝,就不用解释了。 自然是皇帝的意思,这个简单。 清楚地。
然而,随着后世时间的推移,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皇帝的限制也逐渐减弱。 庙号和谥号开始慢慢失去客观公正性,变得越来越普遍。
汉代以后,割据政权开始滥用寺名。 比如曹魏政权有三祖,但割据政权毕竟只是一方面,并不像统一王朝那么有代表性。
唐朝统一后,完全意味着庙号、谥号的滥用。 因为随着君主权力的进一步集中,皇帝的权力也越来越强大。 与汉朝皇帝的限制很多不同,他们自然而然就开始为所欲为,不用担心下属的批评。
因此,老皇帝死后,新皇帝为了表示孝心,为了显示自己,都起了庙号。 从唐朝开始,除了失国的国王外,皇帝一般都有庙号。
但唐宋时期,皇帝的庙号颇有讲究,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并不是说他是皇帝,就给他一个好的庙号,而是说给他一个庙号,可以根据功绩升降。 尤其是宋代皇帝的庙名颇为独特和现实,因而出现了真宗、徽宗、钦宗、宁宗、理宗、独宗等特殊庙名。
与此同时,谥号也越来越多。 自唐高宗、李治时期以来,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 唐太宗李世民赐其父唐高祖李渊谥号“太武”。 他死后,其子唐高宗首先赐谥号“文”。
乍一看似乎很正常,李世民称他为唐文帝也没什么问题。 但后来唐高宗开始追谥他的父亲“文武圣帝”。 从一开始,唐玄宗时期,李世民就被赐予了两次谥号。 第一个谥号是“文武圣帝”,第二个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渊也受益于其子唐太宗李世民的荣耀。 唐高宗为父亲改了谥号,祖父无法忘记。 死后改谥为神耀皇帝。 唐玄宗在位期间,改了唐太宗的谥号,也改了唐高祖的谥号。 最后谥号为神耀皇帝、大圣、大光孝。
自唐代以来,皇帝谥号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越来越普遍。 大多数都是美丽的词语。 事实上,已经无法对皇帝的一生功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此时,殿号已经取代了谥号的评价作用,对皇帝的一生功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谥号已经失控。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一个字的谥号:“开天道,立大圣,神仁义武,美德、成功和崇高”。
明太祖朱元璋以后的明朝皇帝,都有十七字谥号。
在清朝,应该是表明他们比明朝更领先,从谥号字数上来说,各方面都超过了他们。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有25个字,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他之后的清朝皇帝谥号也有23个字,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多。
当然,努尔哈赤的谥号也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他死后,他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追谥他“武帝”。 这个谥号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严格来说,努尔哈赤只是清朝的创建者,并不是开国皇帝。 真正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
而且他建立的后晋政权并没有统一关外。 直到皇太极时代,关外才得以统一,投降了黎朝鲜和漠南蒙古,才让清朝有了进入关外夺取天下的实力。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王朝只是一个汗国,连割据政权都算不上。 追封他为割据开国皇帝常用的“武”,其实也不错,名副其实。
然而,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顺治死后,汉族大臣认为顺治帝是清朝第一个成为统一政权的皇帝,给他最好的待遇是合适的。谥号“高”。
但辅政大臣敖白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贬低关外时期的两位皇帝。 因此,为了提高努尔哈赤的地位,他直接将皇太极给努尔哈赤的谥号“武”改为“高”。 努尔哈赤就这样,成为了太祖高皇帝。 这是他死后追名之旅的第二步。
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努尔哈赤的地位,努尔哈赤死后被追谥“承天光运皇帝、圣德、神功、吉力吉、任孝睿、吴端仪、秦安弘文、鼎业高”。 这是努尔哈赤谥号的第三次出征。 其谥号的字数之多、辞藻之优美,是空前的。
那么谥号里有这么多字,而且都是漂亮话,是不是意味着谥号已经完全失去了客观公正评价的作用呢?
事实上,谥号还是有一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用的,因为如果谥号的字太多,最后一个字就是主角,代表了对皇帝的主要评价。
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最多,最后一个字仍然是“高”。 这是统一王朝开国皇帝常用的谥号中最好的一个“高”。
还有像明朝开国皇帝朱棣的孙子朱瞻基这样的例子。 死后谥号玄宗,谥号“先天冲道皇帝、英明圣胜钦文昭武、宽仁、春孝章”。 一般后人称他为明宣宗,本朝人则多称他为张玄宗。 玄宗自然是寺名,“章”字是谥号的最后一个字,是主谥号。
由于庙号、谥号的滥用,明清两代实行一代制。 除明英宗和皇太极都有两个年号外,大多数皇帝一生都使用一个年号。
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都以年号称呼。 比如清朝圣祖玄烨,在位时年号康熙,所以一般称为康熙皇帝。
当然,也可以使用谥号。 毕竟谥号无论有多少个字,总有一个主谥号。 但时代变了,这个名字已经不再合适了。
比如,努尔哈赤如果用谥号来缩写,就像刘邦称呼汉高帝一样,那就得叫清高帝了。 这个标题是不是很奇怪?
清朝始祖福临,谥号“张”,史称清章皇帝。 合适吗?
还有乾隆皇帝,庙号高宗,谥号为“法天龙运智成贤觉体元力吉福文芬五钦明孝慈圣纯皇帝”。 如果按照主谥号的缩写,就得称他为庆春皇帝,并在庆春后面加上“皇帝”。 这不是更奇怪吗? 我一听就想笑。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谥号、庙号太过滥用。 尤其是在清代,皇帝无论功绩如何,一般都会受到良好的庙号和谥号的待遇。 皇帝被庙号、谥号简称为皇帝,并不客观、公正。 过于恭维的话,会让不了解皇帝生平的人下意识地通过庙号或者谥号来认为皇帝是好的。
例如,著名的割地赔款的道光皇帝,庙号为玄宗,谥号为“先天福运立中正正直立圣武智永仁俭勤孝民宽鼎成”。皇帝”。
玄宗是一个很好的庙号,主谥号“诚”也是一个很好的谥号。
称他为清宣宗或清成帝,如果不了解他的身世,单凭这个称号,你会认为他是一位有前途的国王,但事实上他并不是。
而且,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统一的朝代。 许多皇帝的庙号在历代都被多次使用过。 虽然可以通过在前面加上朝代名称来区分,但也容易让人混淆。
例如,在称呼唐朝皇帝时,一般都用他的庙号来称呼他。 太宗、高宗、玄宗等庙号,唐代已有,清代也有。 两个朝代均以寺名称呼。 即使可以按照朝代来区分,差别也不是太明显。
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都是用年号来称呼的。 这个独特的称号可以更好地将他们与其他朝代区别开来。 第三,以寺名称呼。 如明英宗、清太宗,有两个年号,都是以其庙名来称呼的。
至于主要谥号的缩写,则并不多。 毕竟像庆高帝、庆章帝、庆春帝这样的称号,实在是很难想出来啊!
顶多如前所述,以寺名加大师谥号来称呼。 如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贤皇帝。
感谢您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聚焦中国伟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 请继续关注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