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藏族故里”的文化奇观——甘南舟曲县被命名为“中国对联文化县”

2024-10-17 -

中国楹联文化_楹联文化论文_孝文化诗词楹联作品

舟曲全国第一条对联文化街长廊。记者 徐俊勇

记者 徐俊勇

对联,又称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015年6月,舟曲县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

近日,记者前往舟曲,亲身体验对联文化的传承。

对联文化充满全县

十月的舟曲,气候温和,风景宜人。这是一个位于甘肃南部山区的小镇,白龙河穿城而过。素有“江南藏族故里”、“甲扬扬州”之称。进入县城中心,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建筑。

“寓意流行船歌开创了文明新境界,在藏族乡村演出,唱响了好声音。”这是挂在舟曲县芳心粮店门口的木联。记者看到,在县城里,商店、餐馆、住宅庭院等建筑已形成家家户户悬挂、贴对联的习俗。

“挂对联既喜庆,又具有文化气息。”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舟曲县虽小,人口不多,但家家户户都喜爱对联文化。每年春节,大家都聚在一起创作、写春联,然后家家户户都争先恐后地贴春联,迎接新年。

在舟曲,为了弘扬和传承对联文化,2015年,县政府准备在县城中心建设全国首条对联文化街区长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对联文化街长廊在灯光的映衬下,以独特的文字表达形式释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千秋月诗联,五大洲同庆东方梦,灯火映红万家,普天同庆中国之春”。当一位外国游客停下来念对联时,他的同行者也在对联文化长廊的夜景中拍照留念。

陕西省宝鸡市的一位游客说:“在舟曲,不仅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能欣赏到丰富的对联作品,真是有收获。”

采访中,不仅记者感受到了对联文化的诗意芬芳,就连当地居民也对对联文化喜爱有加。住在对联文化长廊附近的居民说,每当夜幕降临,整条西街都灯火通明,县里的人们都会走上街头看花灯、赏对联。 “巷子灯火通明,诗对联传文脉;街巷古典,文人儒商呈现山水。”男女老幼行走在灯联的世界里,让“藏族江南故里”的夜晚更加迷人、耐人寻味。

对联文化代代相传

楹联文化论文_孝文化诗词楹联作品_中国楹联文化

对联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木、竹或柱上的双句。对联对比工整、和谐,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舟曲楹联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舟曲代代相传,是因为有很多热爱楹联文化的爱好者作为传承人,将楹联文化发扬光大。

尚霹雳是舟曲县对联文化的传承人。走进他的家,看到中厅和楼上悬挂的字画,就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文化世家。

尚皮利,68岁,退休前是舟曲一中教师。据他介绍,父亲尚崇文是一名中医,精通四书五经。他不仅写对联,还创作对联。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他对对联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小时候在父亲和老一辈传承人的指导下,就尝试创作对联。1967年参加工作后,我也有机会和同事们交流。现在,我已经创作了一些对联。”反映了当地的真实生活。”商霹雳.解释。

据介绍,尚霹雳创作的春联曾入选《中国春联集》、《长春联三十年》等刊物。如今,除了创作,尚霹雳还继续引导年轻的对联爱好者学习创作。

在舟曲,除了尚霹雳这样的传承人弘扬对联文化,舟曲一中也将对联文化融入到平时教学中。

舟曲一中副校长杨艳宇告诉记者:“2014年9月,学校开设了对联讲座,创建了对联文化教育基地,每两周举办一次对联课,由一名语文老师带队。近两年,学校还举办了师生对联比赛,获奖作品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

15班的杨小丽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女孩。在同学眼里,她的文学天赋相当不错。在对联比赛中,她的作品《翠峰夕阳映晴空驼岭山夕照入画屏》荣获一等奖。奖品。 “我第一次接触对联文化是小时候的春节、元宵节,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上中学时,我就尝试着学写对联。”基于我所学的文言文。”杨小丽说,她想在家乡创作对联。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传承对联文化。

“中国对联文化县”当之无愧

舟曲县文联主席李百成介绍:“相传楹联起源于五朝后蜀主孟昶,舟曲的楹联文化也有上百年的历史。 “松棚对联灯会”代代相传,如今,“松棚对联灯会”是集松枝搭建、灯笼制作、对联创作、书法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甘肃独有,在全国也十分罕见,连古人也曾感叹:“虽是西部边疆,胜过扬州城的灯”。

关于舟曲元宵节元宵节民间有多种说法。相传古时,有一位县令,来自扬州。小镇即将迎来新年。妻子非常想念家乡,整日郁郁寡欢。于是,县令动员街上的大户人家,模仿家乡过年的场景,在街上搭起松棚,挂起成对的灯笼,并亲手在横幅上写下了“福尔扬州”三个字。 “半松棚,半架子,一明月,一灯笼”。 “明月映天,万家灯火齐照,灯笼聚城,万里月光带来安宁。”等待对联,那位女士满脸喜悦。从此,小镇每两三年举办一次元宵节,“家家走桥赏画,人人看灯吟诗”就流传至今。

李百成说:“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舟曲人历来有观灯写对联的传统。以前,舟曲县每隔几年就会举办一次对联。”元宵对联元宵节,吸引了数百名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2016年6月,在舟曲“松棚对联灯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会上,甘肃对联学会顾问、兰州大学教授王传明表示:“没想到的是在于它隐藏在西藏乡村深处。舟曲有这么大规模的对联灯会。我仔细看了,发现有很多灯联,印章、书法都很精美,堪称杰作。 ”

据介绍,2014年出版了《古今楹联——中国楹联集·甘肃舟曲卷》一书,收录古今舟曲楹联4550幅。同时,舟曲文化人物韩吉祥、杨君石、志富等近十人的作品也入选中国楹联学会主编的《当代楹联家观》等多部全国楹联书籍。 。 2015年初,甘肃省对联协会将舟曲第一中学、凤蝶中学、城关第一小学、城关第二小学命名为甘肃省对联教育基地。 2015年6月,舟曲县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县”,成为甘肃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

舟曲对联文化,这一生长在“江南藏族故乡”的文化奇观,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更加耀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