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了颜真卿的“篆书笔法”,学颜体就会事半功倍,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盲目写字。
颜真卿的书法,远近师从王羲之,近近师从褚遂良,后拜张旭为弟子,学得《笔法十二义》,深谙笔法奥秘,在此基础上改造初唐书法之秀美。苏东坡说“颜鲁公书法,独具雄浑之美”。颜氏字融汇“篆书笔法”,嫁接于楷书、行书、草书,其笔法无变,无非是以笔心正中,始以笔尖隐,终以笔尖折回。其实,“篆书笔法”即篆隶的笔法,即以平笔写,字形宽大。用此体书写的字,具有古朴、结构庄重、神韵纯正的特点。但颜真卿在《郭虚吉墓志》、《多宝塔碑》等早期作品中,还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并没有运用改革后的“篆书笔法”。(本文作者:余墨,字步知先生,字逸邵)
颜氏书法的价值在于其表达。简化书写过程——省略了笔的停顿、按压、折叠,只留下笔的圆周运动和提笔,也是“转笔法”的一个特点。如果掌握了“转笔法”,学习颜氏书法就会事半功倍;颜氏书法怎么会如此雄浑、奔放呢?这是“转笔法”的功劳,是颜氏书法的“笔法秘诀”。颜真卿不仅继承了“转笔法”,还将“转笔法”推向了高潮。到目前为止,估计以后没有人会在“转笔法”上超越颜真卿。
清人王澍在《徐州铭文》中赞誉:“能通篆、甲骨文正法者,唯有陆公。”如今,许多人学颜氏书法,但受其“丑怪”或“官体”习气所影响。学颜氏书法,必须溯源才能得真谛。颜真卿能以“师古”为“创新”之法则,与今人自欺欺人的“创新”截然不同。记住,以古为“新”才是正道。颜真卿可以说是一个榜样,他不但博采众长,改正二王弊端,融会古今、南北,而且推陈出新。
“篆隶”与宽大的横笔相兼容,与紧窄的斜笔相抵消。细看颜真卿晚年的书法,如《麻姑仙坛记》、《颜亲礼碑》、《颜家庙碑》、《中兴颂》、《争座》、《裴将军诗》等,都用了“篆隶”。这些改革之后的成熟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加粗点划,收缩左右笔划,并填满四周,呈现出一种环抱中心的趋势,使得字形紧密,字形舒畅,构图雄浑。
《麻姑仙坛记》是楷书“篆书”的代表作,有“漏屋痕”、“印垫”的韵味。这种厚重凝练的作品,行文速度宜缓不宜快,字迹要有阻涩之感,字迹要刚劲挺拔,粗犷严密,峰峦突出。
颜勤礼碑去掉了“蚕头燕尾”,显得更加苍劲古朴,也是“篆书体”的成功范例;颜家庙碑则苍劲、庄严、大方,也是具有“篆书体”精髓的楷书佳作。
颜家庙碑庄重真挚,刚劲严谨,威严正直,光辉灿烂,备受世人推崇。古人云:“此《家庙碑》乃心血之作,老人笔力老道,风格雄健厚重,载泰山之雄伟,祭祀之庄严,故文字庄重端庄,犹如商夷鼎,不可细看……谁知其好简朴,好拙拙,故为篆书正道。”
《颂唐中兴》笔法流畅方正,气势磅礴,奇特非凡。更令人称奇的是,岩体、文字、书法独具一格,被誉为“摩崖石刻三绝”,历代燕国名家对其赞誉不绝。黄庭坚诗赞:“大字刻无《葬鹤铭》,后有名崖边《颂唐中兴》。篆隶之风气,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最推荐使用“篆隶体”的行书是《中左左帖》,此帖可与《兰亭序》媲美,笔法轻重缓急,一气呵成。书法如人,思绪飞扬,笔法连绵,古朴圆润,正气十足。米芾说:“《中左左帖》有篆隶之风,为颜氏书法之最。字连贯,奇异飞扬,令人意想不到。”
古人虽无“篆书甲骨文”之先例,但以此体写成的作品却屡见不鲜,如《悼比干墓》、《唐雍写经歌》、《泰山金刚经》、《文殊经碑》、《君经碑背》、《曹植寺碑》、《章丘毓圣像》、《龙藏寺》等,皆为此体之代表。唐代除颜真卿外,褚遂良亦为“篆书甲骨文”之集大成者。清代书法家易秉寿以隶书写颜氏字,更将此体发挥到极致。
如今学习颜真卿书法的人,往往停留在对“器”的认识上,而忽略了重要的“篆篆笔法”。无论是褚遂良的“用笔如印墨”,张旭的“用笔如锥汲沙”,还是颜真卿的“屋漏痕”,都与“篆篆笔法”息息相关。王世贞对颜真卿的《裴将军诗》推崇有加,说:“文以楷楷兼,篆篆皆有。笔法苍劲奔放,气势万磅,拙古之处,几不可辨。然所谓篆墨、锥汲沙、折簪、屋漏痕,皆得其意。”了解“篆篆笔法”是学习颜真卿书法的捷径;而且初学颜真卿的书法,就应该懂“篆篆笔法”;懂了“篆篆笔法”,学颜真卿的书法就不难了!
(本文作者:余默,又名不支先生、邵逸夫,诗人、思想家、书画、篆刻研究者,著有《余默随笔集》,代表作有《世界就在这里》《思想的末世论》《道德的黑洞》《未来的历史》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