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丧葬习俗

2024-05-03 -

满族丧葬习俗 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煮饭”的仪式。 辽金时期,女真人有“饮食皆焚”的烹饪习俗。 沉阳的满族也沿袭了这一习俗,一些富裕的家庭还会焚烧生前拥有的狗和马。 此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多次告诫要节约食具。 除了做饭之外,他们不再焚烧狗和马。 他们只是把生前用过的狗和马牵到墓前的火边,并用鞭子和棍棒来殴打狗和马。 只要奔跑并跳过火即可。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仍然存在祭祀丧葬的陋俗。 这一习俗也是继承了辽金时期女真奴隶主、贵族“将自己所喜爱的奴隶、婢女和所骑的鞍马烧死”的旧俗(《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努尔哈赤去世时,长妃乌拉那拉氏、妃子黛音察、阿季根也相继去世。 虽然这并非没有政治斗争的需要,但却反映了丧葬的陋习。 皇太极死的时候,还有两个亲信也会死。 这种陋习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沉阳满族也不再保留这种习俗。

下葬后,死者家属门外不挂灾榜(一般汉族在门外立灾榜。所谓灾榜就是下葬日、生日、凶日、忌日)由阴阳算命先生列出)。 由于无法回家,他将其送到了地坛。 服丧期间,丧亲者男女均着白布长袍、腰带作为丧服。 下葬前,腰带垂至胸前; 下葬后,男子戴在腰间,女子戴“包头”。 百日之内,起居不干净。 男子的头发将被剪去,他们的冠冕上将不再装饰流苏; 妇女的头发会被剪掉,头上也不戴发夹。

清朝皇帝忙于政务,受到汉人的影响。 皇太极的丧事规定“以月代日,二十七日行礼完毕”。 当旧皇帝去世,新皇帝继位时,即使是在服丧期间,官员在朝堂大典前仍要“戴适当的冠冕和缨子”。

一般来说,满族人一百天都不会放过日常生活。 第一百天,要备好香和香品,放在坟前。 三年之内,男子不穿红衣,女子不戴发夹,保留满族古代制度。

满族有清明节扫墓插“佛”字的习俗。 这些“佛像”大多是柳枝,上面粘着玉米粒,上面还贴着彩纸。 插在坟墓上,寓意“坟花”,寄托哀思。

20世纪,对旧有的丧葬制度进行了改革。 一度沿用汉族习俗,但丧服制度仍保留。 解放后又作了进一步的改变。 现在旧的丧葬制度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火葬和祭奠仪式。 未出嫁、未梳头的女儿、孙女,应系一条宽孝长带,系在脑后,垂在背后。 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子的吐边和收边大致相同。 旗人的丧服与北京汉族的丧服有各种不同,丧服也相应不同。 满蒙丧服最轻(内务部三旗特别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 以前,一眼就能看出他们属于某个部落。 但近年来,随着旗人采用汉族仪式,区分起来越来越困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