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碑、不烧纸:郑州实行集体树葬11年,数千死者回归自然
河南商报记者 王巧琪/文登万里/摄
“如果有来世,我愿做一棵树,永远矗立,没有喜怒哀乐的姿态。一半平静在尘埃中,一半随风飘扬,一半铺满绿荫,一半沐浴阳光……”
清明节前夕,3月31日,郑州市第十一次公益植树安葬活动在新郑龙湖镇河南福寿园举行。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当天共有90户家庭参加了活动,100余箱骨灰与绿树相伴,融入大自然。
“我父亲临终前告诉我:死后回归自然,简单安葬。”
在主办方河南福寿园喷泉广场,来自郑州90个家庭的近300名家属代表齐聚一堂,用蜡烛和鲜花为逝者默哀片刻。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死者的骨灰被家属安葬在相应的大叶女贞树下,最终回归大自然。
现场,朱先生手捧父亲的骨灰,进行了最后的告别。
“我父亲已经86岁了,他不在了,他在重庆谈判期间担任周总理的翻译。”朱先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父亲临终前许下最后的心愿,希望能像周总理那样将他的骨灰撒入大海。 回归大自然。
老父亲去世后,朱先生在网上搜索郑州海葬。 不幸的是,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很少。 最后,他得知民政部门组织了树葬活动,朱先生的家人报名参加了。
“我的父亲一生节俭、朴素,我们也想在这最后的旅程中尊重他的意愿,一切从简。” 朱先生指着树下放的一朵白菊花说,虽然没有海葬,但这种树葬形式也是一致的。 老人回归自然的心愿,“相信父亲也会高兴的。”
心声:善养人、浅埋人,就是孝。 生命的尽头是一片绿色。
树葬,不立碑、不烧纸、不放火炮,而是挖洞、挖土、种树,成为近年来流行的丧葬方式。 这些参与树葬的家庭如何看待树葬?
当天,45岁的高先生和家人以树葬的方式告别了刚刚去世的父亲。
“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 高先生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早在2008年郑州市举办首届公益植树安葬活动时,他和妻子就报名了,孩子们的爷爷奶奶也合葬于此。
如今,十年过去了,74岁的父亲去世后,高先生和家人再次选择了这种绿色环保的葬礼。
“我父亲生前很开明,这样的葬礼既环保又节省土地,而且好好赡养老人而不埋葬老人,这就是孝顺。他生前对好老人很孝顺。”他去世后,以树安葬,作为生命的延续,可以造福子孙后代,这是一件好事。” 高先生解释一下。
现场,83岁的李大爷来埋葬他60岁的女儿。
“她只是喜欢玩花草,现在她也如愿以偿,可以和花草长久相处了。” 对于树葬的选择,李大爷也坦言,他在决定之初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有些家人不理解,认为我怕给女儿花钱。” 不过,李大爷认为,人来人往,光着身子走,树葬也能减轻国家农田的负担。 “等我走了,就到这里来,跟着我。” 我女儿一直陪伴着我。”
趋势:探索在线纪念模式
近年来,全省民政部门大力倡导节约土地的生态殡葬、绿色殡葬,引导群众自觉接受现代文明殡葬方式。
郑州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杨虎表示,从2008年至今,已为千余名死者提供公益植树和安葬服务,让死者安息。 “这件事情会继续做下去,形成常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公园内除了公共树葬外,还有草坪埋、花坛埋、墙埋等节约土地、环保的埋葬方式。 据河南福寿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环保的埋葬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未来,除了实体墓地外,他们还将探索新的网络纪念模式,将纪念方式“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缅怀已故亲人。
(徐驰主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