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示:解读宋朱熹《小学》第25讲:《外章:善行》第六节
善行六
所谓“善行”,就是符合礼仪的行为,也就是为后人所称颂的、可以作为榜样的行为。 本章收集汉代以来先贤的善行,以丰富和论证《内篇》中“立教”、“明论”、“敬身”等所阐述的真理。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原文】司马文公曾说过:“我没有比任何人优越的地方”。 但他一生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是不能告诉别人的。
【译文】司马光曾说过:我没有什么比别人更好的,只是我一生所做的事,没有什么不能对别人说的。
【原文】管宁在木榻上坐了五十多年,却从未尝过。 在沙发上,他的衣服都长及膝盖。
【译】管宁常常坐在小木床上。 算起来,我已经有五十多年没有坐过地板了(大腿指的是大腿)。 (因为我坐着的时候是弯着膝盖的,所以膝盖把被子顶起来了)小床上的被子接触膝盖的地方已经磨损了。
【原文】鲁正献功自幼讲学,注重疗心养性。 胃口不大,口味不大,没有快言快语,没有尴尬,没有慵懒的样子。 所有的趣事和俚语从来没有离开过嘴。 在富贵荣华的世界里,耍花招宴,甚至玩弄游戏、玩奇葩,他都冷漠无情,没有什么好东西。
【译】吕正先公自幼讲学以来,就以疗心养性为根本。 不贪淡味,不急语,没有焦急的样子,没有匆忙的脚步,更没有懒惰的样子。 但他没有说任何玩笑或粗俗的话,对世间繁华、新生桥西、游历宴席、各种赌棋、稀世之物,都漠然处之。
【原创】先生。 明道整天像泥人一样坐着。 到了接人的时候,一切都很和谐。
【翻译】先生。 明道整天像泥塑一样坐着,但与人交往时却很融洽。
【原文】明道先生下笔时,十分恭敬。 我曾经对人说过,“飞羽”这个词好。 这就是学习。
【翻译】先生。 明道写字时十分严肃。 我曾经对某人说过:我不想写得好,但过程就是学习。
【原文】刘仲定公遇见文公,请求他一心一意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做一辈子。 众人说:“多么有诚意啊。” 刘公问先去哪里。 众人道:“既然你不再说谎了。” 刘工一开始做起来很容易。 当你退一步思考自己的时候,你所做的和你所说的之间存在很多矛盾。 经过七年的努力,才取得了成功。 从此,他的言行一致,仪容仪表一致,遇到困难总是心态平和。
【译】刘仲鼎拜见司马光先生,请教自律原则。 司马光回答说:“那就是诚信。” 然后他进一步询问首先该做什么的建议。 司马光回答说:“从不说谎开始。” 刘工一开始觉得这句话很简单。 退休后,他回想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说的话与很多事情不符。 他努力了七年,终于有所成就。 政绩卓著,言行一致,内外对应,从容面对事物。
【原文】刘工见到客人时,正在加班聊天。 他的身体没有侧倾,肩膀和背部都是挺直的,没有太多的动作,甚至连四肢都没有动。
【译】刘公会见客人,长谈,但姿势不歪,肩膀挺直,身体不动,手脚不动。
【原文】徐纪中出道之初师从胡安定先生。 他全身心投入修行,不再追求仕途。 他的学习建立在对母亲的真诚和孝顺之上。 他说,当他第一次看到安定先生撤退时,他的头微微歪着。 安定突然高声说道,直起头来。 为自己着想时,不仅要头脑正,心也要正。 从此不敢再有恶意。 谥号为介孝先生。
【译】徐继,又名中车,原本师从胡安定先生,潜心工作,不再有为官的念头。 他以诚为立身之本,对待母亲十分孝顺。 他曾经说过,他第一次跟着安定先生后退时,头是微微偏向一边的。 安定先生突然厉声说道:把头摆正。 后来我想,不光是光头需要改正,思想也需要改正,我以后不敢再有邪念了。 去世后,谥号为节孝先生。
【原文】本文中,仲子恪守节俭,从而达到纯洁。 什么都没有增长。 绮罗、锦不入室。 俗话说,君子不黄不白不治国。 女子有清碧。
【译文】文仲子的衣服很简单,屋里没有其他好东西,也不把丝缎带进屋里。 他说:君子不用黄白,女子可用蓝绿。
【原文】刘鼎曰:高十郎三兄弟独居清烈。 如果不是客人,就不会得到两汤。 这只是一顿夜宵而已。
【译】刘珏曰:高十郎三兄弟,皆清官。 不请客的时候,他们不吃两道荤菜。 他们晚上只吃一些萝卜和瓜类。
【原文】李文景公住在封丘门外。 殿前只有旋转马匹的空间。 或者说是心胸太狭隘了。 ” 公笑曰:“第一名当传于子孙。 这是因为丞相府的事情是诚恳的,但对于太祖奉礼府来说,已经是面面俱到了。
【译】李文景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建宅。 前厅只能转马。 有人说地方太窄了。 李文景公笑道:“这座宅子一定要传给子孙,这里的殿堂作为宰相衙门确实有些狭窄,但作为太祖祭祀和典礼的殿堂,已经很宽阔了。”
【原文】张文杰当了宰相,就以宰相自居,就像他当管河阳秘书时一样。 亲戚或者朋友都说我现在工资很高,我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 虽然相信他的诚意,但外人却嘲笑公孙不备。 公职人员最好少随波逐流。 ”公叹息道:“有了今天的俸禄,我一家人就能衣食无忧了,我怎么就不能有麻烦呢? 人的本性认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我今天的工资怎么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我的身体怎样才能永远存在? 如果与今天不同,家族长期以来习惯了奢侈,如果不能节俭,就会失去地位。 怎么可能,我一走位,一走,我的肉身就会消亡,就像有一天一样吗?
【译文】张文杰当宰相时,生活享受与当河阳节度使时一样。 有接近他的人劝告他:“你现在工资很高,但生活享受却这么节俭。虽然你我知道你确实清廉节俭,很多外人都批评你像公孙弘改部一样被骗了。” 。你应该遵循通常的做法。” 张文杰叹了口气,说道:“我现在的工资还不够一家人吃。穿丝、挂缎子、抹鱼肉,还怕什么?不过,人性就是很容易从俭朴走向奢侈。”但从奢侈到节俭是很难的。难道我还活着吗?如果有一天我退休或去世,情况会与现在不同。我家里人久惯了奢侈,不可能一下子就节俭起来,无论我是当官还是当官,无论是生是死,都一定会导致我没有地方住。 ,你们家的生活条件会永远保持不变吗?
【原文】文公曰:“我祖为郡牧、判官,宾客至来,必送酒。” 要么三行,要么五行,但只有七行。 市场上卖酒,水果只有梨、栗子、枣子。 食物只有腊肉、菜汤,器皿都是漆器做的。 当时的士大夫都是这样。 人与人之间并不矛盾。 他会数数,但很有礼貌且勤奋。 他物质贫乏,感情却厚重。 现在的士大夫之家,酒不以为然,瓜果不稀奇,饮食不丰富,器皿不满,不敢会客。或朋友。 我们每天定期聚会,然后才敢出书。 如果你不这样做,人们会说你小气。 故不随俗而奢靡之者,实属罕见。 唉,风俗如此颓废。 虽然身在位的人无法约束他,但他却可以忍心帮忙。
【翻译】我记得天盛年间,父亲担任群木司判官。 当客人来的时候,他总是准备食物和饮料。 有时酒三杯,或五杯,最多不超过七杯。 酒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水果仅限于梨、枣、板栗、柿子等,菜肴仅限于肉干、肉酱、菜汤,餐具多为瓷器、漆器。 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也没有什么异议。 聚会虽然多,但也只是客客气气、殷勤而已。 虽然娱乐的事情很少,但友谊却很深厚。 近来,在士大夫家里,如果酒不是按照宫廷酿造的方法酿造的,如果水果和菜肴不是远方的名贵特产,如果食物不是品种繁多的,如果餐具不铺在桌子上,他们就不敢和客人朋友约会,往往要经过几个月的与经理的会面,才敢发邀请函。 如果他不这样做,人们首先会指责他,认为他卑鄙、小气。 因此,不随俗、随风而行的人就少了。 出色地! 如果风气如此腐败,有权有势的人就算禁止不了,还能忍心鼓励吗?
【原文】文公说,我家本是汉族,世代承袭青白。 我的本性不喜欢奢华和铺张。 当我当护士的时候,长辈们给我穿上金银华丽的衣服,但我常常羞愧地把它们扔掉。 家姓年二十。 听说婚宴上没有戴鲜花。 同年,他说:“你不能违背你给我的东西。” 这是一个带花的发夹。 一生都要穿衣服御寒,吃饭填饱肚子。 不敢受恶行,以正恶名。 但这只是顺应我的本性。
【翻译】我原本出生在一个寒微的家庭,我的家风是代代相传的。 我天生不喜欢奢侈和浪费。 从小到大,长辈给我戴上金银饰物、华丽的衣服,我却总是羞愧地把它们扔掉。 我二十岁考中了科举。 听说婚宴上只有我一个没有戴花。 同年进士的人说:“不可违逆皇上的恩赐。” 于是他在头上放了一朵花。 我这一生,只需要足够的衣服御寒,足够的食物充饥。 但我又不敢故意穿又脏又破的衣服,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寻求好名声。 我只是遵循我的本性并做事。
【原文】王新民曾说过,人若常咬菜根,则万事皆可。 胡康侯闻言,感叹不已。
【译】王新民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咬住菜根,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完成。 胡康侯听到这句话,赞不绝口。
(全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