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孤山寻古迹|孤山摩崖石刻,凝聚千年精华的“东南碑林”~
崖壁雕刻
冯云鹏在《金石索》中曾说:“若凿于山上,就叫摩崖雕刻”。
古往今来,孤山神奇独特的景观给文人骚客们强烈的视觉启发,他们以山石为纸、以锤凿为笔,在大自然赐予的天地间抒发诗情画意,把时光的流逝化为历史的永恒,留下了无数的摩崖绝世佳作。
据统计,觉顶峰、灵源洞、白云洞、舍利洞、达摩十八景等地,自北宋至今,跨越近千年,文人骚客留下了600余处石刻,字体有篆、隶、行、草、楷等,堪称东南碑林,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理学大师朱熹也在孤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石刻,以及美丽的山水故事。
据说朱熹曾多次到福州讲学,与知府赵汝愚结为师友。有一次,朱熹到福州看望赵汝愚,没想到赵汝愚早已去了四川。于是朱熹来到赵汝愚所建的孤山上的水云亭前,留下了题词。三年后,赵汝愚再次来到福建,被题词深深感动,于是留下了一首诗。后来,朱熹再次来到孤山,也被赵汝愚的诗所感动,于是在绝顶峰的摩崖上刻下了《天风海浪》。
图:罗罗妈妈的旧情人
鼓山灵源洞前厝岙桥下,西侧山壁上隐有一个巨大的“寿”字,石刻为楷书,高4.15米,宽3.05米,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书,也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古代摩崖造像之一。
现存最早的碑文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游灵源洞时所书:“庆历丙蒙秋初八日,邵去华、苏才翁、郭士吉、蔡君谟游灵源洞。”碑文共24字,楷书,直径40厘米。
“忘归石”三个大字直径约70厘米,笔法遒劲,同样出自蔡襄之手,被专家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
相传蔡襄任福州太守时,喜爱游玩孤山,常在孤山流连。有一次,他游得兴致盎然,竟忘了时间,天色已晚,他又无意下山。经人提醒,他才想起该回山了。于是,他用燕体楷书写下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望龟石”,直径约七十厘米,刻在灵源洞厝桥东端的岩壁上。
“国师岩”也是蔡襄所写。“国师岩”中的“国师岩”是指五代时期的高僧神岩,神岩是鼓山涌泉寺的住持。传说有一天,闽王王神智来访,神岩还在灵源洞打坐。王觉得神岩无礼,说:“天下皆王之物。”神岩听后闭目打坐,却缓缓升上天空,意图不享闽王之土。闽王慌忙谢罪,拜神岩为“国师”,于是此地便叫“国师岩”。
“合水岩”为宋嘉祐六年(1061年)石元昌题刻。关于合水岩的来历,据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九百多年前,涌泉寺开山祖师神岩法师在此诵经,闻洞下溪流喧闹,恼怒不已,便大声喊水止流。此后,溪水改道从东侧山上的观音阁石壁上涌出,原来的溪水便干涸了。
因为这个传说,引发了一千多年的“文坛之争”。无数文人骚客在诗词中争论“饮水与不饮水”的问题。有人赋诗说祖先不应受外力所困,“饮水”没有必要;有人出来打圆场,写下“不饮水也好”;还有人质疑传说的真实性,一个大和尚怎么会被流水声感动……正是因为这个无法考证的传说,才长出了一堵又一堵的书法、石刻,给饮水岩蒙上了一层迷人的神话和文学面纱。
图片:丁香故事_北京
观音阁东侧石门岩上,有郭沫若1962年11月游鼓山涌泉寺时所写的诗句:“重阳节来访涌泉,清风吹地动,雨水润山川。浮岭山上松柏茂盛,崖上杜鹃盛开。考亭遗址尚在,人迹罕至。”这也是爬鼓山不能错过的石刻之一~
当你在密林石阶上小憩,仰望历经千百年风雨而存留下来的石刻文字,欣赏古人精湛的书法,惊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一场如春风拂面般身心灵的洗礼。
图:老K的旅程
找个时间去看看这些千百年来留下的摩崖石刻,体会一下隐藏在石刻之中的历史痕迹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