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活动回顾| 读《崇拜与记忆》,回忆一次非游客的中山陵之旅
◆ ◆ ◆ ◆
读《崇拜与记忆》探寻中山陵的政治意义
——纪念非游客的中山陵之旅
◆ ◆ ◆ ◆
文/图:千帅
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中国一位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更难得的是,他是海峡两岸都公认的历史人物。 中国国民党尊他为“总理”、“国父”,中国共产党称他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埋葬他的南京中山陵成为南京必游的旅游景点。 可以说无人知晓。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包括我在内,我一直不明白,孙中山作为两岸政治认同的共识,代表着什么样的政治符号? 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悦悦读书会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之际,推出了一场全新的、非旅游式的中山陵之旅。 虽然事件发生的地点中山陵是每个南京人都去过甚至多次去过的地方,而讲述的人孙中山也是国人熟悉的人物。 这次“走进祭祀纪念中山陵”是我参加的岳氏读书会活动,是继“穿越古今”之后的又一堪称“高端版”的活动城南水系的生活”。 我想,与其说这是一次步行活动,不如说这是一堂以中山陵为课堂的深入而生动的历史课。
活动公告通知上,向大家推荐了南京大学陈云前教授的《崇拜与记忆》一书,作为活动拓展书。 书中提到,中山陵是国民政府在构建孙中山标志、培育孙中山崇拜的政治活动中最重要的神圣场所之一。 有幸陈云前老师的学生、南京大学刘永光博士担任活动现场行走老师,带领大家从学术角度解读中山陵的政治意义。
总统说,我们的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像一个课堂
首先,在活动聚集地举办了历史人物孙中山的历史课。 刘老师说,要讲清楚孙中山和中山陵的政治象征意义,首先要讲清楚孙中山的一生以及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民主革命。 就在集合地点,刘老师没有去任何地方,讲课就持续了40多分钟。 从孙中山的诞生和成长,到向李鸿章请愿不被接受而参加革命,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刘老师向大家讲述了革命的发生和过程。按时间顺序依次为1911年第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 受历史影响,最终孙中山先生北上北京,病逝于北京。 刘老师为大家讲述了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一生以及孙中山革命倡导的“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帝国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把最神圣的纪念空间——中山陵建在南京? 用孙中山的话来说:“南京是临时政府成立的地方,所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不能忘记的”。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南京见证了这一追求的巅峰和遗憾。 选择葬在南京,无异于给后人留下了强烈的信号。 连同他著名的政治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须努力”。 它时刻提醒他们牢记孙中山倡导的近代革命历史,继续完成他改造国家未竟的宏图。
随着孙中山先生生平的介绍,我们的“课堂”来到了中山陵博爱广场。 刘老师根据大家对博爱广场整个中山陵宏伟建筑布局的看法,讲述了中山陵的建设及其政治含义。 说到中山陵的建设,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设计者——英年早逝的才华横溢的青年设计师陆彦之。 陆彦之设计的中山陵整体空间布局简洁,从博爱广场开始,依次为陵道、陵门、碑亭、纪念堂、墓室。 它依山而建,逐渐拔地而起,气势非凡。 为方便参观和举办纪念活动,中山陵为公众参与的开放纪念空间。 采用了博爱广场、陵门广场等大广场和宽阔墓道的中轴线设计,也表达了传统封闭式封建帝王陵墓的不同之处,不是建造雄伟的传统静态纪念碑,而是创造一个实用的现代动态纪念空间。
穿过宽阔的陵道,进入陵门,我们就来到了碑亭。 这里的石碑比明孝陵的圣功德碑还大,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在此安葬孙总理,中华民国十八年。” 6 月 1 日”。 从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是按照国民党党葬的标准安葬在中山陵的,而不是国葬。 在采取党葬标准时,刘老师告诉大家,国民党不希望孙中山的葬礼成为北京政府控制的仪式。 因此,国民党决定完全控制丧葬仪式和礼仪资源,从而实现对孙中山政治遗产的垄断。
沿着392级台阶,我们来到了中山陵最后的核心地点——祭堂和墓室。 纪念馆内有孙中山先生坐像,墓下埋有孙中山先生灵柩处。 站在纪念堂前,可以将整个中山陵尽收眼底。 坐北朝南,东西对称,端正典雅。 通过空间布局和细部构件的精心设计,表达出一种“开放的纪念”,达到领导力、平民气质、中国风和现代气息的统一。 刘老师说,中山陵建成后,成为人们瞻仰孙中山、表达政治诉求的重要场所。 蒋介石、胡汉民、戴季陶等国民党政要通过每年参观中山陵,宣称自己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宣称继承孙中山的遗产和事业。 其他政客则通过哭泣和致敬背叛孙中山事业的对手来表达忠诚。 抗战爆发后,参观中山陵逐渐成为中国人民表达抗战决心的重要方式。 他们通过参观陵墓表达了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不满。 抗战时期,中山陵成为孙中山民族主义象征的代表。 1938年5月7日,中国空军单机飞越中山陵上空,空中游览中山陵,表达中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一场在中山陵历时三个多小时的“历史课”、一场非游客徒步游览中山陵、一场学术盛宴,给我带来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山陵,清爽。 从民国时期参观国民党政要陵墓开始; 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小平同志到中山陵瞻仰孙中山先生; 近年来,为促进海峡两岸和平交往,蓝营政党多次来大陆参加访问并参拜中山陵。 中山陵一直是孙中山最神圣的纪念地,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 它体现了具有独特政治意义的孙中山符号,凝聚了中华民族数百年来的共同崇拜和集体记忆。
2021 年 11 月 17 日
(本文所有学术观点均为历史爱好者作者在阅读《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构建与传播》和《孙中山先生》两本书后的自我理解和部分引述) 《陵墓——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如有偏颇,准确的学术观点请参阅两本书的具体内容。)
谢谢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