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知识:文史常识: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占比较大,文史考试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不断总结。在备考文史考试的过程中,谥号、庙号、尊号、年号也是考查的知识点之一,下面我们就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方便学生学习。
1. 谥号
古代帝王、王侯、大臣、达官贵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赐予一个称号,以褒扬或批评他们的善行恶行,称为谥号或谥号。谥号大致可分为三类:
(a)赞美,例如:
精卫天地宇文
布衣纲玖錄
强大、坚强、智慧、有德
对人温柔和善就是智慧
遥远的土地叫做欢
(二)至关重要,例如:
无损混沌即为灵性
善于守内而远离礼,是谓阳
杀害无辜的人被称为李
(三)同情的,例如:
恭仁的短暂离世令人悲伤
国家有难,就叫“民”
善良的人英年早逝。
古代谥号多为单字,也有双字的,后世除皇帝谥号外,其他谥号多为双字。
2. 庙名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也有庙号,所谓庙号,就是古代皇帝死后所起的名字,要在太庙设室祭祀、追赠。
自汉以来,各朝代的第一位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继位者则称为太宗、世宗等(汉代皇帝并非都有庙号,只有“有功”“有德”的才称“祖”、“宗”。南北朝时“宗”一词被滥用,到了唐代,所有皇帝都被称为“宗”)。
唐代以前,帝王去世后,多以谥号称呼,如汉武帝、隋炀帝,不以庙号称呼;唐代以后,谥号过长,称呼不便,多以庙号称呼,如唐玄宗、宋太祖。
例如:汉高祖的全称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称是太宗孝文帝,汉武帝的全称是世宗孝武帝。
3. 尊称
自唐代以来,皇帝也有谥号,是在世时加封的(唐朝的谥号始于武则天、中宗时期)。
例如:唐玄宗被尊为应天广运仁圣文神武智德皇帝。
尊号可以多次使用,都是尊敬、赞美之词,其实是奉承。(皇帝、皇后也有尊号,后来成为徽记,如清朝同治皇帝尊其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赐以慈禧徽记。)
4. 年份
年号是中国皇帝用来记录年份的名称,常常是时势变化的标志。年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在位的第一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
新皇帝即位,必须更改年号,称为“改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期间,也可以更改年号。如汉武帝曾改年号为元光、元朔、元寿、元鼎、元丰、太初等。
明清两代皇帝基本不改年号,都以年号称呼,如明世宗称嘉靖皇帝,清高祖称乾隆皇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